第五節 悍將叛楚 屏障丟失

劉邦誘降黥布

劉邦在彭城吃了大虧,但是,在從彭城向滎陽敗退的途中,他還做了一件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的大事:誘降黯布。

黥布是項羽手下的第一悼將,作戰十分勇猛,非常能打。巨鹿之戰中第一個被派過河與秦軍作戰的是他,打入劉邦重兵防守的函谷關的也是他。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項羽部下受封的唯黥布一人(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

但是,項羽到齊地平叛時向黯布征兵,黥布沒有親自來,只派了手下人帶四千士兵參戰;項羽反攻彭城,黥布也沒有參加彭城之戰。黥布受封之後,對項羽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因此,項羽與黥布之間產生了隔閡。可是,項羽考慮到當時北有齊、趙之憂,西有劉邦之患,唯獨南方的黥布還可共事(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而且,項羽又非常看重黥布的才華,還打算利用黥布的軍事才能,因此,便沒有興師問罪(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只是多次派人去斥責黥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但項羽的斥責還是讓黯布感到非常害怕,唯恐項羽不能容他,所以不敢去見項羽(布愈恐,不敢往)。

恰在此時,劉邦在從彭城向西逃跑的途中,提出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尋找同盟軍,共同對付項羽。劉邦向張良提出了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我想把函谷關以東的地方獻出來,誰能和我一道打敗項羽(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張良頭腦極其清醒,他只提出了三個人:韓信、彭越與黥布。韓信是劉邦手下唯一可用的人(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黥布是楚軍中的勇將,剛剛和項羽產生矛盾(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郤);彭越剛剛在梁地起兵。所以,黥布、彭越都是可用之人,要趕快抓住這兩人(此兩人可急使)。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立即行動,策反黥布。

劉邦曾經對手下人說過:誰能為我出使淮南,讓九江王黥布舉兵叛楚,把項羽困在淮南幾個月,我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奪取天下。

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

劉邦這番話透露出直到彭城戰敗之初,他都認為自己可以很輕松地奪取天下。這就是劉邦在楚漢相爭開始時的戰略思想一速勝論。

但是,殘酷的現實讓劉邦明白:迅速打敗項羽是不現實的,只有結成統一戰線,最終打敗項羽才有可能。

劉邦手下一個侍從主動要求出使淮南說降九江王黥布。這位使者對黥布講了三點:

第一,你黥布已經得罪了項羽。

項羽平齊,九江王你只派了四千士兵,自己沒有親自參戰;項羽奪回彭城,你也沒有參戰,只是觀望。你的作為已經使項羽非常反感了。

第二,項羽只是表面強大。

項羽殺死義帝,背棄盟約,只是表面的強大;而且,項羽軍隊需要長途跋涉運送軍需。劉邦依托滎陽、成臯的險要地勢,足以抵擋項羽,是真正的強大。

第三,背楚歸漢,待遇依舊。

你只要背楚歸漢,拖住項羽幾個月,劉邦就可以奪得整個天下(夫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那時,你肯定可以做淮南王。

黥布這個人,勇猛無比,但是,他就像三國時期的呂布,見利忘義。經劉邦使者的這麽一番開導,想到自己已經得罪了項羽,跟著項羽也沒有好果子吃;既然劉邦如此看重我,我何不投奔劉邦?反正跟項羽當九江王,跟劉邦當淮南王,名稱不一樣,結果都一樣。

於是,面對項羽使者咄咄逼人的斥責和劉邦使者隨和誘人的勸告,黥布最終做出了叛楚歸漢的決定。

劉邦誘降黥布的初衷顯然過於幼稚,因為有項羽在世,劉邦絕不可能幾個月內就平定天下。但是,彭城之戰後劉邦逐漸形成的統一戰線思想,及其統一戰線思想的貫徹施行,卻是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

黥布對項羽來說太重要了!在項羽的功勞簿上,每一次戰績都有黥布的巨大貢獻。而且,作為九江王的黥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黥布的九江王國正好處在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是彭城的南方屏障。黥布的叛楚,對項羽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失去黥布使項羽不但失去了一員勇將,而且在戰略上逐漸失去了南方屏障。因此,黥布叛楚是劉邦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同時也是項羽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敗。

項羽戰略迷糊

彭城之戰是以項羽的勝利而結束的,但是,項羽這一次的勝利和巨鹿之戰的勝利有著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