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皇陵之謎(第4/5頁)

20世紀2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發現洛陽鏟的實際作用後,才將其用於考古工作。今天的洛陽鏟有了很大的發展,原來作為鏟柄的白蠟條杆已被改為一節節可以套裝的鋼柄,可以開挖到幾十米的地下。

考古工作者先後使用現代化的科考設備與傳統的洛陽鏟對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進行了勘測。兩種方法的考察結果表明,地宮就在今秦始皇陵封土堆之下,距地面35米深。地宮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考察發現,封土堆下墓室周圍有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宮墻。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長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宮墻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至6厘米,精致且堅固。宮墻頂面高出當時秦代地面很多,向下直到今封土下33米。土墻內側還有一道石質宮墻。墓室沒有進水,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墓壙邊沿建造的這圈巨大而精細的夯土宮墻,高出地面30米,頂部距封土表面最淺處只有1米左右。外墻面的9級台階上(每級寬2米),都鉆探出殘瓦碎片,這說明埋人土下的墻側台階修有9圈長廊。

科學探測設備是如何勘探出封土堆下存有地宮呢?

在自然界中,物體的導電性各不相同,例如空氣的電阻率高,水和金屬的電阻率低;因此,空氣的導電性弱,水和金屬的導電性強。在封土堆中,人工夯土的導四十二皇陵之謎電性強,含氣孔較多的非人工夯土的生土導電性弱。

考古人員先在封土堆上的東西和南北兩個走向上,每隔50米列為一條剖面,沿著剖面把用來測量電阻率大小的儀器插入土中來接收數據。這就相當於把封土堆作為一個大導體,選擇不同的位置作為正負極進行電擊,以測定封土堆深處不同部位的電阻率。

最後,把每條剖面上收集到的數據輸入電腦,合成為一個電阻率異常圖。根據圖中高阻體的位置和大小,可以看到封土堆中心下方有一大片深藍色,這說明此處一定是一個呈橢圓狀的高電阻體,以此能夠推斷出它是由墓室的空洞產生的。

因此,可進一步推斷封土堆下方是一個巨大的地宮。並且,從電阻率之高還可以推測出,地宮沒有塌陷,也沒有進水。因為水易導電,一旦進水,電阻率就會降低,電阻高正好說明地宮未進水。地宮如果塌陷,裏面的空氣會減少,也就不會形成較高的電阻率。

這種測量可靠嗎?會不會有什麽意外呢?

當然可能。那怎麽辦呢?用傳統的方法驗證。

當科學考察確定了秦始皇陵地宮的位置之後,考察小組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以東的一片灌木林中,派了兩名考古人員緊握一把洛陽鏟奮力向下夯擊。

這個挖掘點就是曾用現代物理方法挖掘的編號第八的鉆孔,一直挖到30米深之時,地下突然傳來“咚咚”的響聲——洛陽鏟碰到了硬物。這兩名考古隊員立即興奮不已。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考古人員用洛陽鏟在近六十平方公裏的秦始皇陵區試探性地鉆探了七十多萬個鉆孔,希望能夠發現秦始皇陵的地宮。然而,由於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一直收效甚微。

但是,這一次洛陽鏟像長了透視眼,準確找到了神秘的秦始皇陵的地宮。

這兩名考古隊員興奮地把洛陽鏟從鉆孔裏提出,鏟尖的泥土上黏著幾塊青石碎屑。經過仔細辨認,碎屑是石灰巖。秦始皇陵位於陜西驪山,此處出現最多的是花崗巖和片麻巖。石灰巖在整個驪山地區非常罕見,但在渭北卻分布極廣,這恰恰和史料中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石材取自渭北的記載相吻合。這意味著他們用洛陽鏟挖到的泥土就是來自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

當然,僅靠這一點還不能完全確認封土堆下存在地宮,且地宮沒有遭到破壞。考古人員還做了另一種測試。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秦始皇地宮記載有一句是“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汞(水銀)是一種具有揮發性的金屬,如果地宮中存放有大量的汞,封土堆表面土壤的汞含量應高出周圍土壤中的汞含量。土壤化驗結果表明,封土堆上汞含量的異常值是普通值的10倍左右,最高的達20至30倍。用取樣機插入土中抽取土壤裏的空氣測量,同樣顯示汞異常。

秦始皇為什麽要在地宮裏放人這麽多的水銀呢?一是以水銀制成“百川、江河、大海”的形狀,營造出一個恢弘的自然景觀;二是為了防止盜墓,因為汞氣有劇毒,人一旦吸入高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顫而癱瘓,以致死亡;三是可以使屍體和隨葬物品保持長久不腐。

封土堆下汞的異常也恰恰證明地宮未被盜掘的可能性較大。如果秦始皇陵地宮真的被盜掘過,那麽,地宮中的汞早就揮發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