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皇陵之謎(第2/5頁)

《漢舊儀》則記載李斯統領七十二萬人修皇陵。

從這三條文獻來看,史書對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數的記載並不明確。

那麽,修建秦始皇陵到底動用了多少人力呢?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

我們可以算一算。

先看秦國兼並六國之前。此時秦國的主要人力用於兼並戰爭,不可能將全國人力放在始皇陵的修建上。如果秦始皇傾全國人力修陵,他就很有可能無法完成兼並六國的宏偉大業。比如說秦國滅楚國,初敗後勝。初敗的原因就是李信率領的二十萬秦軍無法對付強大的楚軍,最後,只好派出王翦。王翦堅持一定要帶六十萬大軍,結果王翦率六十萬大軍用了兩年時間才滅掉楚國。試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此時動用七十萬人力修建自己的陵寢,他可能再組織六十萬大軍滅楚嗎?更何況滅楚動用了六十萬人,後勤保障尚需多少人力?所以在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前,他不可能動用七十萬人力修陵寢。

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呢?此時不需大規模用兵了,有沒有可能動用七十萬人力大修皇陵呢?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即大秦帝國建立的第二年,秦始皇開始大規模修建從鹹陽通往各地的馳道,這是大秦帝國的“高速公路”,也是保障秦始皇統治天下的快速通道,其工程量之大毋庸多言。修這麽一項巨大的工程,得耗費多少人力?此時秦始皇能集中七十萬人修築皇陵嗎?似乎不可能。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開始修築長城。秦長城盡管是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之上連綴修建的,但是,在崇山峻嶺之中修築長城,動用民力之巨也是不言而喻的。用如此多的人力大修長城,還能夠同時派七十萬人修皇陵嗎?似乎也不司能。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調集五十萬大軍征南越。這場南征之戰長達四年,五十萬大軍需要多少人力做後勤保障呢?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還能動用七十萬人修建皇陵嗎?似乎也不可能。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開始修建阿房宮。阿房宮工程巨大,直至秦始皇去世阿房宮都沒有完工。建阿房宮是為了現世的享受,修皇陵是為了來世的享受。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宮動用的民力_定比修皇陵的更多。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突然病故,此時皇陵還沒有竣工。

面對已經腐爛發臭的秦始皇遺體,必須立即安葬。這年九月,秦始皇下葬了。當時秦二世想通過修始皇陵來證明自己是合法的繼承人,所以,非常賣力地繼續修建皇陵。下葬前後,動用大量民力加班加點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只有在這一時期動用七十萬役夫與刑徒修築始皇陵才比較可信。

二世元年(前210)四月,秦二世在完成第一次大巡遊並安葬完秦始皇之後,才開始將大部分人力調往阿房宮。“酈山事大畢”,“復作阿房宮”,即指此。在秦二世看來,修阿房宮是先帝遺願,如不繼續修建,就等於向天下宣告先帝修阿房宮是錯誤之舉(是章先帝舉事過也)。

二世二年(前209),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二世三年(前208),義軍到達關中,驚慌失措的秦二世采納章邯意見(酈山徒多),緊急釋放修驪山皇陵的役夫和刑徒,應對殺到關中的反秦大軍。從此,大秦帝國陷入日益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可自拔,直至滅亡。無論秦二世還是秦王子嬰,都顧不上再修秦始皇陵了,工程只能草草結束。

所以,修築秦始皇陵的人數僅僅是在秦始皇死後緊急施工階段可能達到了七十萬人之多。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應當是這一時期的徭役、刑徒及工匠的總人數。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秦始皇的皇家陵園到底是什麽樣子呢?

秦始皇陵坐落在今西安臨潼區城東5公裏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坐西向東。整個陵園由城垣以內的核心區與城垣以外的陵屬區組成,總面積達56.25平方公裏。

秦始皇陵園仿照都邑的標準建造。整個陵園以封土為中心,外面有兩道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與皇城。陵園內城面積1178.85畝,1外城面積3052.65畝。

外城四面各設一門。東門在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宏大。內城除北墻開兩門外,其余三面各開一門。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土之南,非常壯觀。

秦始皇陵園的核心區,總面積近8平方公裏,封土和地宮位於內城的南部。

裴駟的《史記集解》引《皇覽》日:“墳高五十余丈,周回五裏。”可知,秦始皇陵最初的封土有五十余丈,約合今115米。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如今的豢始皇陵封土只剩下55米左右,約相當於原高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