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指鹿為馬(第3/5頁)

“指鹿為馬”事件是趙高展示自己實力的一張試劑,這件事讓趙高看到自己對朝臣的控制能力已足以發動第二次宮廷政變。由於此前大規模的殺戮,朝中大臣已經不敢與趙高的權威對抗。所以,“指鹿為馬”事件給了趙高極大的信心和力量。

呢?

趙高殺了李斯之後,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麽還要殺死秦二世權力與避險是他鋌而走險的兩大原因。

先說權力。

趙高在秦始皇去世之後立即說服胡亥、脅迫李斯發動沙丘政變,目的就是想利用胡亥除掉扶蘇,保住的自己地位,進而攫取更大的權力。胡亥登基之後,趙高當上了郎中令,成為九卿之一。但是,趙高並不滿足,他還要繼續擴大自己的權力。因此,他陷害李斯,最終借胡亥之手殺死了李斯,自己當上了中丞相。所謂“中丞相”就是可以自由出入禁中的丞相。但是,趙高即使當上了丞相,還是不能為所欲為,他的權力還有一個不可逾越的上限——皇權。所以他又進一步伸出魔爪。

再說避險。

自古權力無頂峰。當上丞相,與當年小小的中車府令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但是,趙高的仕途還有政治風險,因為在他之上還有一位擁有生殺大權的秦二世。秦二世是天下公認的至尊至上的皇帝,擁有主宰天下的絕對權力,一句話就可以殺掉權勢熏天的趙高。對於這樣一位皇帝,趙高也害怕。

雖然他可以操縱秦二世,但是,秦二世並不是一個可以隨便擺布的玩偶,他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又非常專政暴戾。因此,只要秦二世存在一天,趙高就面臨著一天的危險。

班固說秦二世是“人頭畜鳴”韻蠢材,確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全然如此。

為什麽說秦二世是一位有一定政治頭腦的皇帝呢?

第一,秦二世鞏固帝位有明確指向。秦二世一即位就采取了強化祭祀和巡遊天下等多項措施,證明自己是秦始皇的合法繼承人。這說明秦二世並非毫無政治頭腦。

第二,趙高對秦二世懷有畏懼心理。趙高殺秦二世的原因之一是擔心秦二世追究他當丞相之後天下大亂的責任。秦二世曾嚴厲指責趙高為政不力,導致天下盜賊日益增多,這使趙高非常恐懼,促使趙高下定決心殺秦二世。

如果秦二世完全是任趙高隨意擺布的傀儡,趙高還會嚇得連上朝都不敢嗎?

第三,秦二世處理李斯案件相當謹慎。秦二世受趙高挑撥,抓捕了李斯,並由趙高審理,但是,秦二世在收到趙高的報告後並沒有立即處死李斯,而是親自派員去復審此案。李斯也知道秦二世會這麽做,所以,一見到自稱是秦二世派來的使者,便立即翻供。但是,李斯不知道這是趙高派人偽裝的,一次翻供,招來一頓毒打;再次翻供,招來了再次毒打;屢屢翻供,屢遭毒打。到秦二世真派使者來時,李斯已經被打怕了,擔心又是趙高的手下,不敢翻供。秦二世看到李斯“認罪”,才下令處死李斯。趙高雖無治國之才,但是,搞起陰謀詭計,秦二世、李斯都不是他的對手。秦二世沒有識破趙高的伎倆,是不知道天底下還有如此卑鄙的詭計。李斯在毒打下明白了趙高的手段,但是,他已經無計自救。因為政治家永遠鬥不過陰謀家。

所以,趙高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除自己的從政風險,必須先下手為強,在秦二世準備收拾自己之前先除掉秦二世。

這就是主動規避政治風險。

秦二世雖然有一定的政治頭腦,但是,卻受了趙高的愚弄。

趙高怎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愚弄秦二世呢?

第一,讓秦二世與群臣隔絕。

趙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一手就是隔絕秦二世和大臣們的聯系。秦始皇從發動兼並六園的戰爭開始,一直非常注意和大臣們共商大事。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政方針都是在秦始皇和大臣們的議論中形成的。比如兼並六國從何人手,大臣們意見並不統一。秦始皇就在朝堂之上讓韓非、李斯等充分表達自己的主張,他作為總裁判長,最終支持了李斯滅韓的主張。可見,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前例來有非常完備的朝議制度,這種制度的本身保證了秦始皇和大臣們共商國是。由於有大臣們的參與,秦始皇的決策才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堅實的基礎,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秦始皇個人的獨斷專行和決策錯誤。大政方針上的失誤是任何一屆政府最大的失誤。

但是,秦二世即位之後,趙高對秦二世說,先帝統一天下時間長,所以,大臣們不敢任意妄為。您剛剛即位,又非常年輕,最好不要和大臣們一塊兒議事,因為您對朝政也不熟悉。假如您處理時稍有失誤,說了外行話,等於在朝臣面前示短獻醜(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皇帝稱“朕”,應該獨攬朝綱。所以,一定不要多和朝臣們接觸。不接觸的最好辦法是不見大臣,在宮中自己決斷大事。於是,秦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