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二世詐立(第2/5頁)

政變集團將矛頭對準扶蘇。看到這份偽造的“遺詔”,扶蘇會怎麽辦呢?

扶蘇該怎麽辦呢?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扶蘇肝膽俱裂,痛心而泣,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史記·李斯列傳》)。一哭,二入,三自殺。扶蘇的表現是對秦始皇的異常忠誠,但是,這種愚忠愚孝令人失望!扶蘇並非孩童,但是,他卻有如孩童般的單純。他屢屢上書勸諫秦始皇,他不辨詔書真偽,看見賜死詔書就想自殺了事。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份詔書是不是假的,更沒有想過這世界上還有人敢於偽造詔書。

扶蘇的單純令人敬重,亦令人吃驚。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單純,事實上,單純就是偉大。”單純是偉大,但是,單純可以是幼稚,甚至於單純也可以是愚蠢。

如此的政治閱歷,如此的政治判斷,證明扶蘇只是一位“合法”的帝位繼承人,而並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適”的大秦帝國的二世君王。

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太子,臨終時又選了一個“合法”但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這表明秦始皇盡管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頗有識人之明,但是,在選拔帝位繼承人時卻喪失了這種智慧。能處理好國事者,未必能處理好家事;然而,對於一位帝王來說,自古家事皆國事。

由於扶蘇對這封假遺詔深信不疑,而且,扶蘇覺得父皇既然都賜他死了,再請示還有啥意義呢(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隨即自殺。

與扶蘇同時被賜死的還有一人,此人的所作所為就與扶蘇大相徑庭。此人是誰?他為什麽敢於抗旨不遵呢?

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殺扶蘇的同時,胡亥、趙高、李斯還要逼殺蒙恬。

前文已言,蒙恬是長城軍團的主帥,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對胡亥為首的政變集團的威脅同樣嚴重。所以,發動宮廷政變的“三家村”絕對不會放過蒙恬。

那麽,他們給蒙恬加的罪是什麽呢?

兩條罪名:知情不報,為臣不忠。扶蘇既然圖謀不軌,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報;知情不報就是為臣不忠。所以,賜蒙恬死,將兵權交付副將王離(秦國名將王翦的孫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個好忽悠的人。雖然他是武將,然而政治經驗頗為豐富。他看到扶蘇想自殺,立即進行勸阻。蒙恬講了四點: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輕易自殺;

二是我統重兵,你為監軍,我們身負重任;

三是單車一使,怎能輕信?怎知沒有陰謀?

四是請示皇上,確認以後,再自殺也不遲。

蒙恬比扶蘇有政治經驗,但是,蒙恬也沒有想到會發生宮廷政變。蒙恬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胡亥、趙高、李斯發動宮廷政變已經將他和扶蘇逼到了死亡線上——只要不起兵,任何請示都是白費;但是,蒙恬堅持要再請示。

可見,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使當事人的判斷能力大打折扣。

扶蘇的愚忠愚孝替胡亥、趙高、李斯集團發動政變清除了最大的障礙,也使蒙恬陷入了孤掌難鳴的困境。但是,蒙恬堅持不自殺,堅持再請示,胡亥的使者只好將蒙恬先行關押。

使者回報胡亥。聽說扶蘇自殺、蒙恬被關,李斯、趙高都極為興奮(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趙高見最擔心的障礙已除,馬上決定了三件大事:

一是立即返回鹹陽;

二是到鹹陽昭告天下秦始皇駕崩,辦理喪事;

三是擁立胡亥稱帝。

就這樣,得到扶蘇已死的準確消息之後,載有秦始皇臭屍的車隊才快速返回都城鹹陽(可見,在未確認扶蘇自殺之前政變集團不敢返回成陽!只能拉著臭屍在外瞎轉悠,等待扶蘇的消息)。一旦扶蘇已死,他們才敢向外發喪,並立胡亥為秦二世。胡亥詐立成功後,立即任命政變策劃者與組織者的趙高擔任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是掌管宮廷警衛、統領皇帝侍從的重要官職,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擔任此官。

可見,政變集團最擔心的是扶蘇的生死。如果扶蘇堅持不信,甚至於舉兵求見秦始皇,麻煩就大了。扶蘇之死使政變集團徹底放了心,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對胡亥的登基造成多少威脅。從此以後,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一幕又一幕令人發指的慘劇。貌似強大的大秦帝國,也由此開始分崩離析。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麽政變集團對其他二十多個兒子沒有過多擔心,偏偏盯住扶蘇一個人呢?原因有兩點:不重要,來不及。

秦始皇的其他二十多個兒子確實都有資格當“秦二世”,但是,胡亥的這些兄弟沒有政治實力。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導致他的兒子個個都沒有政治實力,無法和擁有“遺詔”的胡亥抗衡。這叫“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