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譽(第4/18頁)

世間萬象紛繁,有以才服人的,有以色服人的,陳寔不然,他以德服人。

有一年,鬧饑荒,有盜賊潛入陳家,藏在了梁上。陳寔發現後,沒叫人捉盜,而是喊來子孫,說:“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意思是,一個人,怎麽可以不奮發努力呢?做過錯事的人,未必本性就是惡的,只是平時習慣不好,以致最後走上邪路,說的就是梁上那位吧。

盜賊聽後,慚愧下地。

陳寔叫人取絹兩匹,送給那盜賊:“去吧,不要再犯。”

這當然是一段佳話了。

陳寔為官廉潔清明,深受百姓愛戴,被推為一代楷模。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朝野上下士人多被株連,陳寔也未能幸免,回鄉閑居。黨錮解除後,陳太丘屢征不起。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八十三歲時,病逝於家中。

前來參加祭奠的有多少人呢?超過三萬!

這個記錄,前人所不具,後人也難以超越。

陳寔生前以清高的品格和超拔的德行著稱,但卻做過一件叫人迷惑的事。

史上記載:“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及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

說的是,專權的宦官張讓也是潁川人,其父死後歸葬故裏,潁川名士都嫌張讓的惡名,沒人去吊唁。陳寔不然,孤身前往。張讓當然很感動。再後來,宦官再次迫害清流官員即所謂“黨人”時,陳寔無恙。

非議立即就產生了:高德陳寔,為什麽前去吊唁,是因為害怕惡宦嗎?

其實不然。

在陳寔看來,可以厭惡張讓,但不可波及張父。否則,就是心有雜念,而非真正的清澈之人。

再說荀朗陵。

荀朗陵就是荀淑,也是潁川人,荀子的後代,曾在朗陵即現在河南確山做過事,故有此之稱,也以德行著稱於世。他有八個孩子,因教子有方,個個都很有出息,人稱“八龍”。其中一個,更是大名鼎鼎。誰呢?一會兒再說。

陳、荀故交,後者多次帶孩子去陳家做客,這次則是陳寔帶著子孫東行回訪。

這天傍晚,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著東漢的大地。字元方的陳紀趕著馬車,字季方的陳諶拿著父親的拐杖跟在車後,車上坐著陳寔和他的孫子,也就是陳紀的兒子長文。

陳寔有六子,陳紀和陳諶最賢,前者聰慧,後者敦厚。這次去拜訪老友,陳寔帶的就是這兩個兒子。二陳相比,又以陳紀最佳。關於陳紀,他小時候,有個著名的故事:

一次,友人與陳寔約定出行,時至而不達。於是,陳寔先走了。友人後至,便怒了,在車上,責問陳紀:“你父親怎麽這樣呢?!真不是人啊,竟然先走了,何談高德?”

七歲的陳紀正在門口玩耍,擡頭看了看父親的這位友人,然後站起身,說:“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大慚,下車要摸陳紀的手示好,後者入門而去,頭也不回。

為人在世,誠信為本,要麽別說,既然說了,就要做到。方正嚴格的陳寔待友不至,毅然而行,絕對沒有再等幾分鐘的意思。

友人到後,本無禮在先,反而倒打一耙,終被陳紀一通數落。

此前,陳紀並無準備。父親的友人發難後,聰慧的他從容應對,所道之語鏗鏘有力,字字千鈞,維護了父親的尊嚴。

再說陳寔,現在他帶著孩子們已趕到荀家。

荀淑的一個兒子已在門口等候多時。陳寔一行人進院,荀淑迎上前,兩位老爺子熱情擁抱,攜手入廳堂。

飯菜都準備好了。

酒席間,荀家的一個兒子斟酒,另外六個兒子依次上菜,孫子還小,坐在爺爺膝前。荀家這個孫子後來可不得了——荀彧荀文若!

當然,陳寔帶來的孫子也不含糊。

那個叫長文的,就是陳群。

陳群在曹孟德時代雖比不上荀彧,但到曹丕時代就厲害了,成為魏國重臣,錄尚書事,內閣首相式的人物。最重要的,他是魏晉九品中正選官制的制定者。

回頭看兩家的歡宴。

無論如何,這是中古時代一次群星薈萃的飯局。

沒人知道他們具體聊了些什麽。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當時兩家其樂融融,特別和諧。

陳、荀兩家都是潁川巨擘,天下名門,無人不知。這一聚,潁川賢達,一半已在席間。

曹芳為帝的年代,有人把兩家的人物進行比對:“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寔,荀靖方陳諶,荀爽方陳紀,荀彧方陳群,荀顗方陳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瓚方王敦,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遐方王導,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