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第2/3頁)

即,耕種一半,休養一半。

一戶百姓,家裏至少有八十畝永業田,還有很多因為軍功賞賜,或者一些祖傳下來的私田,通常,一戶百姓需要種植的田地能達到一百好幾十畝,他們在耕種不過來的時候,就會選擇只耕種一半的田地,讓另一半的田地蓄養肥力。

“陛下,將中下田退耕了之後,能夠節省許多勞動力,這一億二千萬畝田地中,除去軍屯田地,和一些其它經濟作物,有大約五千萬畝左右,是種植糧食的,今年全部實現了收獲,其中,黃河以北有兩千萬畝種植一季的高產田,今年產糧約一億石,關中,中原諸道,有三千萬畝可種植兩季糧食的田地,今年產糧食約三億五千萬石,長江以南少部分地區,嶺南,交趾三郡,有可種植三季糧食的田地一千多萬畝,今年產糧約兩億石,全國全年產糧約六億五千萬石,以人均每年消耗八石計算,全年供本國百姓食用的糧食,約三億石,牛馬牲畜,家禽,漁業養殖,消耗的糧食,約兩億石,釀酒消耗,約五千萬石,向外國出售,約三千萬石,各地常平倉到年底,新增了糧食結余,約七千萬石。”韋挺在朝廷之上,將農部統計好的數據上報道。

這裏面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關中,和中原諸道,有三千萬畝上田種糧食,而且每年種植兩季,可產量卻只有三億五千萬石,這個產量裏面,光是山南道六個垸田縣近千萬畝水稻垸田,就貢獻了近兩億石的產量,關中的數百萬畝麥田,也貢獻了至少六七千萬石的產量,也就是說,中原這些州道,還有一千幾萬畝的糧食田地,兩季,只貢獻了不到一億石的產量,平均算下來,其產量還在三石左右徘徊,與過往農業技術沒有推進之前的產量,相差無幾,這些田地,拉低了整個平均水平,甚至遠遠還不如嶺南,交趾,這些新興起的種植占城稻的田地的產量。

以現在大唐基本已經普及的施肥和耕種技術,以及使用的新式農具,在有充足的耕牛和風調雨順的年景下,就可能不是種不出產量,而是田地輪休情況比較嚴重,百姓並沒有實際種那麽多糧食田。

當然,朝中的大臣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些數據的異樣,他們覺得,北地兩千萬畝田,一季產糧一億石,中原,三千萬畝田地,兩季產糧三億五千萬石,很合理,並沒有把山南道垸田的超高產,和關中麥田的高產剔除開了算。

龍椅之上,李世民威嚴的道,“朕記得,前兩年的糧食,也有所結余,現在各地實際倉儲幾何?”

“陛下,自貞觀三年開始,我大唐內部產糧,每年都有結余,累計到今年,約兩億五千萬石,秋收之後,已經全部置換成新糧,儲存在各地常平倉。”

“才兩億五千萬石?都不夠全國百姓食用一年的?”李世民聞言皺眉道。

其實,這個數據,他心裏早就有個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會覺得,大唐已經很富有了,兩億多石的倉儲,已經足夠了,但是在他跟孫享福交流過後,思想已經改觀了,在孫享福的語氣中,一個國家,至少要貯備足夠兩三年吃的糧食,才算穩固,因為,指不定突然出現什麽全國性的大災,會鬧個一兩年,沒有足夠多的糧食儲備,國家就可能出現覆滅的危機。

見到李世民這個表情,韋挺忙解釋道,“陛下,賬不是這麽算的,咱們只是算了全國產的糧食和常平倉的余糧,卻沒有計算百姓自家的余糧,他們現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糧食,咱們全國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養殖方面的糧食,足足有兩億石,這些糧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轉化為了肉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儲備起來了。

據我農部在各地的官員在民間的走訪統計,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百姓,家裏現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糧食儲備,如果加上各種家禽牲畜和肉食儲備,即便他們完全不種地,手頭上的食物,也能熬過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場,可供宰殺食肉的牛,羊數量,就超過五千萬頭,隨時可出欄的肥豬超過三千萬頭,雞鴨數量更是無法計算,至少也是二十億以上,魚類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況來算,只要不出現特大旱災,把魚塘都幹枯竭了,它就能一直供應百姓們食用。

還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無法計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廠,每年產的水果罐頭,堅果類食物,市場上都有大量的儲備,咱們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糧食儲備。

所以,您別看常平倉只有兩億多石的糧食,但真正面臨危機,在食物方面,咱們國內支撐兩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算上海外牧場的儲備,和海洋漁業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會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