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蒸汽機

九月初,陳留縣北一條小河邊的空曠原野上又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轟鳴聲是從一座大院子裏傳來,高高的圍墻遮住了人們的視線,周圍勞作的幾名農民都好奇地伸長脖子,企圖弄懂發生了什麽事情?

在院子中央,數十名工匠圍著一台黑漆漆的機器,這座機器足有兩層樓那麽高,這座機器便是工匠們造出來的第八座蒸汽機。

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產生蒸汽的鍋爐,另一部分就是氣缸和活塞,另外還有連杆、曲柄和轉輪,它們是保證前後運動變成圓周運動的關鍵,在宋朝的織布機上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點倒是很順利。

關鍵是蒸汽的動力問題,事實上,去年十二月工匠就根據範寧的圖紙造出了蒸汽機,但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蒸汽缸產生的動力太小,前面七座蒸汽機至少有五座都是因為蒸汽量不夠,造成動力不足而失敗,解決的辦法只能將它不斷造大,第六座蒸汽機一度造到三層樓高,無比龐大,耗水量和耗炭量都十分驚人,蒸汽使用效率太低。

這同時也出現了第二個問題,這樣的蒸汽機陸地上使用還可以,但在海上根本沒有這麽多淡水消耗,範寧的圖紙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一個工匠發現,其實大部分蒸汽都被浪費掉了,他提出了增加氣缸,使蒸汽能夠二次利用。

另一個工匠提出了讓蒸汽返回鍋爐的循環使用方案,而不是把冷凝水直接排掉。

工匠反復協商,裝上換向閥,讓一次使用後的廢蒸汽能夠進入第二個氣缸和第三個氣缸,再由三個氣缸中的蒸汽膨脹後分別推動活塞,大大提高蒸汽使用效率,動力大增。

與此同時,工匠們又造出了柵欄式的銅冷凝器,又發明了銅冷凝管,讓蒸汽迅速冷卻後重新回到鍋爐,這一點在海船上尤其重要,否則沒有那麽多淡水消耗,必須要循環使用才行。

但第三個新問題又出來了,怎麽保證三個活塞推動的力量能夠協調運用,工匠們不斷調試,造出三個逐步增大的氣缸,三個氣缸的活塞面積各增加一倍,然後改造連動杆,使它變成復合連動杆,使動力由一步連動變成了三步連動,成功解決了動力不足問題。

八十名工匠整整用了一年時間,先後造出八座蒸汽機,耗費了幾萬貫錢,第八座蒸汽機終於成功了,強勁地推動轉輪。

蒸汽機轉動了一夜,始終保持動力強勁,輪軸飛轉,工匠們都激動得歡呼起來,緊緊擁抱在一起。

當然,這座船用蒸汽機還是很原始笨重,重達兩千斤,蒸汽機倒不大,但鍋爐足有兩層樓高,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改良,比如發明高壓鍋爐後,才真正解決了早期蒸汽機笨重的缺陷。

但發明高壓鍋爐還要解決爆炸問題,那就需要用到控制閥以及低熔點金屬栓,這需要時間來慢慢摸索和積累。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耗炭量太大,雖然宋朝已經廣泛使用煤炭,在陸地上用蒸汽機沒有問題,可以隨時補充煤炭,但如果在漫長海上航行,煤炭問題怎麽解決。

工匠們也沒有辦法,只能考慮攜帶一艘石炭補給船,或者在沿途港口補給。

蒸汽機試驗成功的消息,率先在《信報》上頭版頭條登載,這個消息對普通百姓感受不大,但對所有努力提高紡線效率的大工坊而言,卻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轟動。

用它帶動的大紡機,日產綿線三百斤,是水力大紡機的兩倍。

但蒸汽機的意義並不是大大提高綿線產量,本身水力大紡機就已經用水力替代了人力,只是它受到的限制比較大,必須在河邊或者山腳下使用,但蒸汽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不過蒸汽機用在紡織業,至少在目前而言還不太現實,一個生鐵產量還不大,生鐵更多是用在軍事上,另外它的使用成本也很高,宋朝的石炭也比較貴,盡管效力比水力大紡機高一點,但整體成本卻高了很多,反而會提高綿布價格,所以《信報》刊登出蒸汽機發明出來後,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這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來發展推廣。

蒸汽機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遠洋航行,把幾百人力解放出來,另外馬力強勁,船只速度更快。

朱元豐利用一艘三千石的大船,將蒸汽機運去了京口朱氏造船工場,工匠們開始在陳留大規模制造更多的蒸汽機。

……

範寧一行是在九月中旬返回泉州,在泉州家裏休息了十天後,範寧便帶著明仁和明禮進京買島,此時,範寧還不知道蒸汽機已經制造出來的消息,朱元豐正在京口打造大宋的第一艘蒸汽船。

範氏兄弟在錢塘江轉換成內河小船,沿著運河北上,先去木堵家鄉給父親掃墓,然後再北上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