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移席(第2/3頁)

那些話,張良終生難忘。

過去的韓國很好,起碼貴族過得很好,百姓雖然要應付賦稅和秦軍頻繁的騷擾,也不賴,那是養育了張良的時代。

但再也回不去了。

張良流亡的那些年,韓地失去了自由,卻獲得了安定,盡管要面對苛政,但起碼比現在的混亂強。

而潁川淪為秦楚戰場的事實,也告訴張良一個真理:小國必須死!

“韓國,不可能再復辟了。”

他擡起頭道:“就像鄭不可復辟,晉侯不能重新掌權一樣。”

黑夫道:“所以你以韓降秦,是認為以後潁川會變得比現在更好?”

張良起身作揖:“這便看攝政了,是願意和秦始皇帝一樣,短暫兼並潁川,還是永遠凝之。”

黑夫點頭:“兼並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昔日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裏,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這是荀子的話。”

張良接道:“然,秦雖看似一統天下,但實則卻只是兼並六國,而非凝之,於是不過十余年,秦始皇帝逝世,而天下盡反!”

黑夫嘆息:“這是秦始皇帝和滿朝智士花了十余年,都沒解決的難題。”

“你以為,韓地當如何凝之?”

張良對此,是深思熟慮過的,想了想後道:“想要使一地永凝,光靠兵卒鎮壓可不行,無非從兩方入手。”

“一是民。”

“民關心的是何事?衣食、田土而已。”

“韓地承亂世之弊,諸侯並起,秦楚相爭,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一些地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近半,我雖為假王,但卻不能具醇駟,而將尉或乘牛車,實在是太過凋敝了。”

他對祖國投入的感情太深了,對這片土地,也太過了解。

“攝政可以糧三十萬石入潁川,周濟韓人,解潁川燃眉之急,民自感念。”

“再者,韓之山民閉塞而少聞,甚至有不知夏公,還以為至今秦皇帝尤在者。務必讓官吏多多宣揚,將夏公與秦始皇帝區分開。如此,澤德歸於夏公,怨歸於秦始皇、胡亥,項氏,還有張良,如此則韓民可稍安也。”

“而後,可推行黃老休養之術,因俗簡禮、休養生息、寬刑簡政、輕徭薄賦,鼓勵商賈。如此便能安撫百姓,休養生息,讓潁川漸漸恢復生機。”

黑夫聽得很認真,對衛士道:“移席,近三步之內!”

張良移席後,離黑夫更近了,他彬彬有禮,不視其面,繼續侃侃而談道:“二是士。”

“士關心的是何事?仕途、宗族而已。”

“韓士之所以叛秦,除了像張良這樣的人思念韓國外,更主要的,是彼輩在秦政之下,幾無上升渠道,一旦仕途被堵死,宗族也沒了出路,自然憤憤不平。”

“攝政可下求賢詔,從潁川選取有治郡才能的賢士大夫子弟,使之協助秦吏治理縣鄉,此外,秦法不可原封不動推行於地方,而應稍加損益,否則就像秦始皇帝時一般,好的方面無法推行,惡的地方卻被放大。”

秦在關東沒有足夠的官吏,推行嚴密合縫的一整套制度,於是這制度便變了味道,對貴族難以約束,只變成虐小民的苛政。

“故,也許秦在關中能實現法治,但在潁川,在關東,只能禮法參半,兼用黃老休養之術。”

黑夫對張良的建言,倒是十分認可。

兩個意識形態的不同的國家結合,不管是暴力兼並,還是和平統一,都會在制度、意識形態、經濟、文化上,產生劇烈沖突,秦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關東人卻可能寧死不肯接受。

簡單的書同文,一道政令,是無法改變人心的,需要多少代人的教化,才能消弭溝壑啊。

正是緣於這一點,黑夫過去也是從不同階層入手,禮法皆用,因地制宜,鼓勵商賈,將遙遠的膠東,與秦,或者說,與他自己凝為一體。

雖說那些辦法推而廣之,可用於關東,但治理一郡,與治理天下,難度差了何止十倍!

“你的看法,倒是與朝中諸卿類似。”

張蒼也曾對黑夫說過:“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陸賈提倡以儒家脈脈溫情之禮來改造生硬的秦律法令。

蕭何、陳平更是半路出身的黃老門徒,陳平甚至寫信給黑夫推薦過膠西的黃老大家蓋公。

這是經歷過時代陣痛,吸取秦始皇帝時教訓的優秀人才們,達成的共識!

也就是說,在治國方面,張良,並非不可或缺!

黑夫沉吟道:“張良,我只聞你善陰謀之術,這些治國之策,你是從哪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