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9章 天下熙熙(第3/4頁)

吃完農業租稅,繼續吃專營紅利,六國官府空有膏腴之地卻仍由蛀蟲泛濫,饑腸轆轆時,秦國體魄卻日益健壯,最終吊打了六國。

這是制度的勝利,是法家的勝利,也是重農主義的勝利!

不過話說回來,重農抑商,後世總是口誅筆伐,好像這就毀了中國文明,讓中國錯過了“資本主義”一樣,卻鮮少有人真正想過,為何要這樣。

重農是永遠沒錯的,抑商也絕非錯誤,而是在特殊年代裏,不得不施行的措施。

如今,坐上這“執一以為天下牧”的位置後,黑夫看得更加明白了,對官府而言,有三個問題,是必須解決的。

1.官府運轉需要巨額的財政開支,光靠農業稅根本不夠,如果不執行國有專營制度,請問錢從哪裏來?

2.一旦遇到戰爭、災荒等急需用錢,國庫卻空空如也,怎麽辦?

3.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財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壓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勢力膨脹起兵造反,怎麽辦?

這是後世難住了中國兩千年的“桑弘羊陷阱”,也是眼下少府、治粟內史達成的共識,也是黑夫必須繼承的國策,牢牢把住國家的經濟命脈……

“但這種大政府包辦,真的能百利而無一害?真的能在這交通信息落後的時代嚴格執行麽?”

大秦是富強了,一統了,但民眾生活沒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更好。

先前在關中被掩蓋的問題,隨著秦吏空降到關東各地,也一一出現:

關東不適應秦地經濟政策,水土不服,官營很難推行,各地的大工商業主無利可圖後,鹽、鐵的開采效率漸漸低下,而官營工坊生產的東西價格昂貴,因為監管的缺失,質量也不見得多好,十年間,關東地區的鹽鐵產業凋敝墮落。

沒有競爭的市場,終將死氣沉沉,難有創新。

而原本作為調節谷價的各地糧倉強行收購的行為,反過來又造成了與民爭利。

更有甚者,專營制度豢養了權貴經濟,形成了以專營為名、攫取私利的特權集團。

還有一個麻煩是,設立一個專營的鹽鐵礦場,需要官吏吧?開采、運輸、販賣各個環節都由政府的供銷社包辦,也需要小吏吧?關中還好,關東地區,這中間上下其手在所難免,人為損耗和行政經費極大。

這是秦始皇帝一統後,少府遇到的諸多問題。

張蒼和蕭何方才批判了關東巨賈,眼下又批判起專營的弊端來,針針見血,不留情面!

而一道行政命令,關東的商賈真的抑制住了嗎?沒有!

雖有官府鹽鐵專營,但也有不少人甘冒違法重懲之風險,對抗國家專賣而大肆走私。

“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商賈們也總是穿梭於嶺南塞北、吳越荊襄,戴星出入,靠著賄賂、偽造等途徑獲得的符節驗傳,日行百裏不為苦,而洛陽蘇、白,河東等巨賈雖被打壓一時,卻仍保留了底蘊,在關東的官府倒台之際,拼命收復失地!”

張蒼雖不喜商賈,但也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鉆營之能。

“說得沒錯。”

黑夫亦然,感慨道:“在西域,在嶺南,在海東,走得最遠的不是軍隊,也不是官吏、使者,而是商賈,為了追逐傳說中的珠玉,他們已穿過北向戶,越過滇池,去探索南海和身毒道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夜以繼日,千裏而不遠者,利在前也。”

張蒼、蕭何二人同時說道,不謀而合。

為何能做到這種地步?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利益使然。

所以,不管官府怎麽抑商,商品交換是目前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發財致富是人之常情,所以抑商是抑制不了的,割了一茬,還是會長出來一茬。

資本主義尾巴不但割不幹凈,一旦時機到了,商人們就如壁虎尾巴樣可以重新長出來,並能迅速地壯大,富可敵國……

就比方說,眼下關東諸地——也包括膠東在內,或許政治上是那些反王豪傑,曹參陳平說了算。

但經濟上,卻是各地巨賈在做主了……

黑夫暗道:“這也是為何,我一定要在洛陽開個好頭,定下往後工商國策的緣故……”

若能得到關東巨賈們財力、人力上的支持,那會讓黑夫的再一統,順利許多。

現在,兩種路線擺在面前。

一邊是關東極度放任的商賈貿易,經濟活躍,各地交往頻繁,但卻有巨賈坐大,富比王侯。

一邊是關西秦地,大政府一手包辦的專營經濟,雖然穩定,且便於暴兵強國,但民間商業萎靡,缺乏競爭。

該怎麽選呢?

好在黑夫有掛,他看向未來。

他先看了兩千年……很可惜,鐵框已經鑄成,從經濟政策層面看,之後兩千多年,只要中國還是個農業社會,這太陽底下,難有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