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爭議的君王,最具爭議的登場(第7/43頁)

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都是趁著中原政權衰落的時候所奪得的,於是,他們也就很怕有一天,隋文帝楊堅翻開地圖,發現朝鮮半島北部原是中國的領土……

慌了之後,高句麗的行動是——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

高句麗這麽搞,當然犯了隋文帝的忌諱,於是,楊堅不爽了。

開皇十七年,隋文帝給高湯下了一個詔書,洋洋灑灑,近千言,最後幾句話,點出了中心思想:“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隋文帝的意思,說你胖,你還喘起來了,真當自己是根蔥?撒泡尿照照,自己幾斤幾兩!你們是比陳朝牛逼?爺就是給你們面子,要不然,你們夠爺一頓菜嗎?自己好好琢磨去吧。

高湯接到這詔書,心裏怦怦的,也虛啊,當時就想寫封信去道歉來著,但是,還沒等寫呢,死了。即位的這個,叫做高元。

高元剛即位的時候,還是有些表面文章的,隋文帝先是封其為遼東郡公,而後高元上表謝恩,又請求封王,隋文帝於是將其封王。

但是,在這平順的外表之下,隱藏的是高元躁動不安的內心。年輕氣盛的高元跟乃父完全不同,他不想對隋朝低頭認慫,他打算采取更積極的姿態——先下手為強。高元即位後第二年,他動手了,他率領萬余靺鞨騎兵攻打遼西。

當然,事實證明,高句麗傳統的兩面外交(一面認慫,一面炸刺)是有其道理的——高元的這次出擊,就被營州總管韋沖打退了。然後,高元就惹來了楊堅的雷霆之怒,盛怒之下,楊堅點起兵馬,出動水陸大軍三十萬,由愛子楊諒、大臣王世積掛帥,高颎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征討高句麗。

在出征之前,高颎曾勸誡楊堅,力陳不可,但是,盛怒之下的楊堅又怎能聽得進去?楊堅又怎能容忍撮爾小國爬到天朝大國的頭上?所以,反對無效。

反對無效之後,東征正式啟動。

這次東征極具戲劇性,先是陸軍跑到山海關(當時還叫臨渝關),水土不服,發生了一次大瘟疫,死了一票人;然後又是水軍從東萊出發,碰上了風暴,又是傷亡大片;仗還還沒開打,人死了個七七八八。更戲劇的是,本來以這情況,東征也是擱淺了,結果那邊高麗國王高元聽說隋朝興兵來討,頓時慌了手腳,趕緊派人來請降稱臣。於是,這次東征也就成了一次鬧劇。

這次東征讓兩個人很受傷,第一個人,便是漢王楊諒。

楊諒同志,乃是此次東征名義上的統帥,當然了,楊堅也知道這孩子不靠譜,此次出征,不過是讓他去見見世面,不指望他能力挽狂瀾,所以,大小事務,楊堅全都交給了高颎來處理。

高颎一開始反對出征,自是因為意識到困難重重,但既然楊堅下定了決心,那也只能“既去之,則安之”了。高颎也不是第一次帶兵出征了;楊諒也不是第一個跟隨他出征的藩王(當年南下平陳時,晉王楊廣曾隨同高颎出征);而且此前出征,楊堅對他總是百分之一百二的信任,毫無疑心;所以,此次高颎也一如既往的,放開手腳,該怎麽幹就怎麽幹,無所顧慮。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把一心幹出番事業的楊諒給冷落了。

楊諒同志雖說是名義統帥,但年輕人壯志滿懷,此次是想做出點成績讓老爸看看的,出征之前,估計跟手下商量了一百套方案,就等著到了戰場上一一施展呢,結果咧,真等到出征了,他卻什麽都幹不了——因為高颎根本不鳥他。

如果東征大勝而回,楊諒同志估計也就只能咽下這口氣,但好死不死,好端端一場東征,最後搞成了一出鬧劇,於是,心懷不滿的楊諒就有話要說。

楊諒是怎麽說的呢?回來後,他對楊堅說了這麽一句:“兒幸免高颎所殺。”

這句話當然是誇張了,楊堅也知道誇張了,但是,楊堅還是很生氣。

楊堅生氣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漢王楊諒,乃是他最疼愛的兒子。

楊堅一共有五個兒子,都是獨孤伽羅所生,一母同胞,分別為,長子楊勇,二子楊廣,三子楊俊,四子楊秀,五子楊諒。

這幾個兒子中,有兩個兒子很悲催,一個是楊俊,另一個是楊秀。

秦王楊俊曾跟楊廣一塊參與了討陳之戰,當然了,彼時尚幼的楊俊不過是作為二世佬前去鍍鍍金,見見場面,實際作用遠不如楊廣。

秦王楊俊是個大悲劇,他有個母夜叉一樣的正妻,這位崔妃因看不得楊俊三妻四妾而在瓜中下毒,導致楊俊後半生一直病病怏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