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 風急浪險(第2/3頁)

今日張亮顯然對李素熱情多了,未等李素行禮躬身,張亮便搶先托住了他的雙肘,笑道:“賢侄勿須多禮,聽前線軍報上說,此戰打入高句麗都城,全因賢侄一人之謀劃,老夫委實佩服得很,陛下常贊賢侄為大唐英傑,所言不虛也,果然是少年英雄,不可小覷。”

李素急忙謙虛推讓。

張亮與新羅女王客套一陣,許久之後,張亮看了李績一眼,神情肅然道:“大將軍,末將奉旨率戰船百艘停靠新羅國金城港,接大將軍和諸位將士回大唐,請大將軍下令將士們上船。”

李績點點頭,帳下部將馬上將登船的命令傳到隊伍中。

新羅女王神情有些焦急,李績看在眼裏,笑了笑,隨即道:“讓所有將士卸下身上的甲胄和兵器,交予新羅國將士,然後牽馬上船。”

新羅女王聞言松了口氣,忙向李績道謝。

很快,兩萬將士依令將身上的甲胄兵器卸下,碼頭的空地上,一時間甲胄兵器堆積如山,新羅將士們忙著整理歸類,而大唐的將士們則牽著各自的戰馬,嘻嘻哈哈登船,碼頭內外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張亮這次帶來的船隊足有百艘,時下大唐的水師發展並不大,這百余艘戰船幾乎已是大唐水師的所有家底了。所謂的戰船裝載量也不算大,比起明朝鄭和下西洋那種航母般的大船自是小了許多,不過每艘船載五百人還是足夠的,兩萬將士加上各自的戰馬,百余艘船堪堪夠了。

待所有大唐將士登船之後,李績三人與新羅女王道別,張亮下令鳴號揚帆,百艘戰船滿載大勝而歸的將士,慢悠悠地朝南駛去。

……

李績李素二人登上了張亮的座船旗艦,三人在豪奢氣派的艙房內談笑風生,這時李績才問起了李世民所率主力大軍的動向。

張亮顯然對主力比較了解,作為東征的偏師之一,張亮所部水師時刻與李世民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主力大軍的動向隨時在張亮的掌握之中。而李績所部卻因孤軍深入敵後,自與李世民分別後,與主力的聯系便徹底切斷了,直到此刻張亮說起,李績二人才了解。

李世民領軍西撤後,路上並未遇到敵襲,泉蓋蘇文所率的十五萬敵軍被李績所部兩萬輕騎死死拖在遼東城和大行城附近數百裏範圍內不得動彈,待到李績領軍攻下了高句麗的慶州城之後,泉蓋蘇文所部更是徹底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從頭到尾被兩萬唐軍牽著鼻子走,唐軍主力面臨的威脅從此解除,所以李世民領著主力無驚無險地回到了大唐國境線內,在營州紮營休養三日後,主力繼續朝長安方向撤退班師。

退回國境以後,主力的糧草危機也宣告解除,後方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送進軍中,大軍將士到達營州之前緊巴巴過了幾日食不果腹的日子,倒也沒出現任何變故,將士們情緒比較穩定。倒是解決了糧草問題後,程咬金等大將聚頭一商量,紛紛向李世民奏請再次攻打高句麗,趁著高句麗國中內亂,對大唐來說正是大好時機,若再次攻打高句麗,其勢必如猛虎入羊群,勢不可擋。

眾將的請戰被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否決了。

原因有很多,將士們已現疲態是其一,若再次東進,軍心必然不穩,有嘩變之危,其二是此戰將士折損過多,若再次征伐高句麗,縱然大勝亦大傷本國元氣,如今大唐的周邊鄰國裏,除了高句麗這個強敵外,還有吐蕃,吐谷渾,西突厥等群狼環伺,若拼著大傷元氣的代價將高句麗並入版圖,其余的強鄰恐有進犯之舉,其三則因安市城的楊萬春,這個人不可小覷,用兵狡黠奸詐,麾下十萬將士皆是虎狼之師,李世民和諸多將領在安市城下吃了個大虧,若唐軍再次打入高句麗境內,很難說楊萬春會做出什麽舉動,而李世民也沒有把握能應付他。

很有意思,無論任何人被現實狠狠扇過耳光後,都會立馬乖巧下來,久違的智商重新上線,當初熱血上頭跋扈魯莽的混蛋樣兒全然不見,從裏到外透出一股子智珠在握的高人形象。

李世民也不能免俗,東征失敗後,他終於乖巧了,整個人充滿了睿智,將目前的時勢看得很清楚,於是理智地否決了程咬金等人的請戰要求,至於冷靜下來後回想起當初在高句麗戰場上自己的種種剛愎自負,李世民有沒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悔恨地悄悄抽自己耳光,不可考。

不得不說,李世民這一次的決定是正確的,哪怕高句麗再亂,他也不可能再次征伐,拋開別的客觀原因不提,最重要的是,當初糧草被靺鞨騎兵焚毀後,李世民當場吐了血,身體已然垮了下去,他沒有精力再指揮大軍作戰了,而交給下面的將軍們,他又不放心。

說到主力大軍的動向,張亮預估了一下,大抵已過了長城,朝長安進發,算了算時日,李績所部輕騎若登岸後趕得快的話,兩軍或許能夠同時到達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