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六十一章 論農(第3/3頁)

“軍屯、軍戶之制廢敗,致使諸多事積重難返。”嶽冷秋細算有越以來種種弊端,也是感慨萬千,他以往以投機取功為利,但不意味他不懂其中的關竅,再者唐希泰有可能代表林縛作試探,他侃侃而談道:“軍屯給將官侵占,屯卒又給將官役使勞作,致使後期軍戶大量流失。到靖邊侯蘇護時,邊軍將卒或征或募各半,中樞撥錢糧及屯種自給各半,已經不能完全依賴軍屯。

“要是問題僅僅於此,還不算嚴重。邊軍可以征屯卒以補不足,但京營軍到後期就幾乎都是募卒。京營軍後期兵額為十三萬,合眷屬共五十萬人居於畿內,都需要中樞財稅供養。此外燕京未覆時,包括漕糧,宮莊以及各地交於中樞(或戶部,或內府司)的稅賦,除了京營軍及邊軍錢糧外,還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官吏功勛俸祿,一是宗室內廷供養。燕京有口百萬眾,京營軍及眷尾居半,余下五十萬口,有官吏,有勛貴,有貧賤依附於官貴者。官或食俸祿或貪腐,又拿俸祿及貪腐養家人、仆役,豈不是燕京百余萬口人實際上都在吃中樞財賦?中樞要養邊軍,又要養燕京百余萬口人,僅從燕薊抽稅糧,如何能夠?”

越太宗遷都於燕京,倒不是胡亂所定。即使不算邊地軍屯,燕薊平原實際是中原四大平原之一,與兩湖平原、江淮平原並列。燕薊平原南至黃河,北至燕山,西至太行山,東至渤海,可耕作的土地達上億畝之多。帝室在京畿,燕薊所圈的皇莊就多達三四百萬畝之多。

除黃河外,發源於太行山而入渤海的水系極多,給燕薊帶來極便利的灌溉條件,最多時養育民口將近千萬之數。

以千萬之民,億畝之地供養一座帝都尚且不足,已經不是北地缺不缺糧的問題,而是越朝到後期積重難返。除邊軍外,就連帝都百余萬口都需要外界的供養,就已經超過燕薊平原的承受範圍。

江寧城坊戶一度高達十五六萬戶,除了江淮富戶官紳雲集江寧之外,還有大量的貧民依附於他們而生。這種畸形的城市人口結構,對周邊的江淮平原是在不斷的吸血,大量的資源就憑白的消耗在江寧城裏。

所以在江寧戰事之後,林縛一方面將江寧城坊戶往工坊、工礦等業輸送,一方面大舉將城市貧民遷往閩東、夷州屯種,實際要消減江寧城對江淮平原資源的過度侵占,才能夠將更多的資源用來養軍,以跟燕胡抗衡。

“之前就是積重難返,但到燕虜破關寇邊,燕南、魯北給打殘,黃河潰堤而漕道沖毀之後,北地形勢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嶽冷秋說:“不得不說崇國公實在是聰明得很,津海糧道遂得以崛起。到這時候,燕京因糧荒而人口銳減,實際使得南漕總量降到三百萬石以下,也能勉強維持。可惜燕虜成勢已久,而先帝在遼西缺乏足夠的耐心……”

唐希泰心裏暗道,嶽冷秋是事後諸葛亮呢,還是當時就看出遼西之戰倉促必敗?

要是後者,嶽冷秋的心機真是夠狠,淮東應不能容他。但細想,要是嶽冷秋當初早就看穿一切,也就不會在這時坦然相告。

嶽冷秋似乎看不到唐希泰在想什麽事情,隨著車轍前行的轔轔之聲,繼續說道:“北地崩潰之時,燕京人口已經銳減到五十萬,不足崇觀八年之前的半數。燕虜占得燕京,京營軍除隨張協留守約三萬眾降敵外,其他悉數崩潰。在北地崩潰之前,朝廷要承擔燕京百余萬口人的吃食,但到燕虜竊得燕京,這些壓力實際上已經化解掉大半……

“這數年來,燕虜在大同、遼薊、宣府、薊東、燕南等地圈地分田,重定軍戶之制。這麽一來,燕虜養四五十萬兵,便是京營軍,除了吃食給養之外,也不再需要額外承擔兵餉。即使有兵餉,那也是縱兵掠劫……

“……雖說降臣無數,也無恥受燕虜俸祿,但自虜王以下,虜賊都尚節儉,降臣不敢不效,實際上大幅減輕了消耗。張協老兒未叛時,養家奴逾千,此時媚賊,家人不足百數。朝廷在燕京最多時內廷供養侍宦近六萬人,而燕虜宮眾不過兩千眾。這一多一少,就相當能叫燕虜多養十數萬兵馬。燕京城此時實際口數,加上駐兵,也就二十余萬……”

表面上看去燕虜對降臣的俸祿不減,但實際上清廉與否,差別極大。張協養家奴逾千,除俸祿外,相當一部分是依靠貪腐所主,實際上也是消耗中樞財政。官吏、降臣能夠清廉,中樞財政消耗要少得多。

“以上種種,使得此前朝廷在燕京立都得燕薊之養尚且不足,而需從河南、山東以及江淮抽糧,而燕虜南下,占得燕薊,雖說河南、山東等地皆殘,但晉中、燕薊民生已有恢復,又得兩遼、燕西之地,故而燕虜能養四五十萬戰卒而連番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