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六十一章 論農(第2/3頁)

沒有糧食輸入,農戶忍饑挨餓,只能背井離鄉去逃荒。不要說本地農事生產難以恢復,還會對其他地方造成沖擊,影響治安跟生產。得到充足的糧食輸入,農戶能吃飽飯,就能專心農事,恢復生產,局勢自然就穩定下來了。

但是,包括淮東自身二十萬兵馬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要依賴淮東供食,包括浙西、閩東、浙北對淮東來說都是新得之地,誰能想過淮東僅十一縣還能一下子拿出這麽多余糧來?

制霸之道,無非兩樣,築城跟積糧也,林縛當真是將這兩樁事做到極致了。

奢家之敗,非軍事、謀略不如也,實際是弱在治政上。

當然,嶽冷秋有嶽冷秋的驚訝跟困惑,唐希泰也不會將淮東的根底都告訴他。

要曉得淮東缺糧時,每年還要從海東運進上百萬石的米糧,也是這兩年扞海堤的效果才較為充分的彰顯出來,使得淮東糧產逐年都在大漲。

崇觀十一、十二年,林縛鐵了心一次拿出上百萬兩銀去修扞海堤,有多少人旁觀冷笑?嶽冷秋又何嘗不是旁觀冷笑者之一?

此時江寧諸多人還是為奢家北逃,燕胡有可能很快打開西線通道而惶惶不安,但這時順利拿下江西,叫淮東諸人信心十足,也不怕荊湖會給燕胡騎兵打穿。無非水來土掩,兵來將擋。

江寧以及寧南,寧西以及閩東地區的局勢都相繼安定下來,不會再特別缺糧,浙西、浙北的形勢也相繼好轉,江西的局面再殘破,也能從容應對,至少不會比去年更難。

奢家在江南就像閩北這一塊飛地,廣南郡以及袁州、潭州都有服軟之勢。

就算以當前的形勢,淮東還能供養二十五萬戰卒,當整個南方局勢都安定下來,淮東兵馬擴充到三十萬、四十萬,揚子江之南又不用擔心有人制肘,何畏與燕胡正面逐殺中原戰場之上?

目前,林縛表面上是免除掉江西今後三年的賦稅以養生息,但實際上江西要重建,要恢復生產,就要從外地運入大量的鹽鐵米煤茶布甚至騾馬等物資。包括將來的廣南、湘潭等地,林縛都無意一開始就直接去接管賦稅,但是市場傾銷一定要打開,淮東就能依賴鹽鐵之事,從這些地區吸取大量的養軍之資。

江寧戰事之後,江南七府的市場對淮東打開,僅鐵料一項,今年上半年就將給淮東帶去近百萬兩銀的厚利。

燕胡奪得薊東之後,接管原薊北軍在薊東遵化的鐵廠,又從遼東遷並工匠來,成為燕胡在北地最大的煉鐵中心。根據軍情司所得情報,燕胡的遵化鐵廠,有工匠近兩萬人,一年產精鐵、毛鐵料共四百萬斤。

燕胡人雖生於荒蠻,但其王葉濟爾有雄才大略,早年就在遼東大事冶鐵,開發遼東,才有南奪燕薊的基礎。遵化鐵廠的規模甚至超過江寧工部鐵作最盛之時,但用匠工之數要比江寧工部要少一截。一多一少便可見葉濟爾治政手段之強,眼光之遠大。

只可惜,橫在燕虜之前的,是淮東,不是殘越,也不是奢家這樣的一時梟雄。

在淮東,與冶鐵相關的匠工約三萬多人,但鐵料年總產量高達兩千萬斤。以人均產鐵計,淮東是燕胡在遵化鐵廠的三倍。

想到這裏,唐希泰又朝嶽冷秋作揖道:“聽嶽相談農事,希泰有一事請教?”

“請講。”嶽冷秋說道。

“燕京未覆時,北地正常時需每年從南方輸入漕糧六百萬石,但在燕虜占得北地後,在河南、山東皆殘的情況,便撐得起四五十萬兵馬連年征戰之耗用,何以如此?”唐希泰問道。

嶽冷秋看了唐希泰一眼,心裏想,唐希泰同行,難道是林縛有意安排?

嶽冷秋認為唐希泰是有意相考,雖然猜不透他為何如此,但也不以為意,淡然說道:“往年需南糧北運,以補燕京之不足,也僅能勉強維持,而如今南糧斷絕而北地半殘,燕虜何以據北地以養四五十萬兵馬,感慨、驚訝者甚眾。但唐大人對此應該了然於心啊……”

唐希泰尷尬一笑,心想嶽冷秋果真是老狐狸,試探得有些明顯了,但也硬著頭皮等嶽冷秋繼續說下去。

嶽冷秋要坐在車轅前的嶽周也仔細聽著,說道:“雖說北地遠不如江南富庶,但燕薊平原也有良田近億畝,而薊遼、宣府、大同三邊的軍屯規模時最大總計達一千七百萬畝,只要善以經營,何愁四五十萬兵馬養不活?”

唐希泰目光淡遠,心知嶽冷秋所言不虛,見嶽冷秋對這些數字信手拈來,了然於心,也確信嶽冷秋曾登副相之位,不是浪得虛名。

大同鎮不是一座獨城,大同鎮作為北地三邊之一,以大同城為核心,共有五百余座軍屯城壘,構成寬近六百裏的防線,軍屯規模最盛之時,屯田達七百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