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二十五章 官溪嶺

江西三面環山,北濱大江,地形自南而北,自兩翼往中央徐徐而下,略具盆地形式。

上饒為江西東門戶,當吳楚閩越之交,南控閩越,東引兩浙,為江西東防重地,交通要沖,下有信江之水與贛江相會而入鄱陽湖,上接衢州盆地(浙中谷原),而與兩浙相接,南通撫州,經杉關、鐵牛關、分水關可入閩北邵武。上饒若失,不單江西門戶洞開,而閩北與江西的聯絡也將給切斷。

到十一月上旬,奢家以上饒城為中心,在上饒以東集結的兵力超過三萬。

而淮東以衢州為中心,在衢州以西集結的兵馬已經增至五萬人。此數已然超過年初時樞密院為崇城軍所定的兵額,除了崇城軍正卒外,還包括原浙東行營軍及後期從衢州等地征募的新卒。

到這時,上饒一戰已經是上弦之箭,勢在必行了。

崇城軍駐江山縣城兵馬,於十一月初十,分兵出城,避開浙閩軍在禮塘修築的諸壘,沿鳳林溪西進,攻打浙閩軍在官溪嶺上的烽火墩,揭開上饒戰事的序幕。

官溪嶺為江山縣與橫山縣的分野,也是衢江支系上山溪,鳳林溪與信江支系杉溪的分水嶺,為懷玉山南麓余脈,奢家守上饒,在官山嶺沿南北嶺脊築有三處烽火墩,以警敵訊。

李白刀從腰間摘下佩刀,拄地而立,豎眉豹目,盯著百余兵卒從一面深約百尺的陡坡兩翼,持盾仰攻上去。

李白刀所立之處,本是一處谷地,屋舍交錯,是座約有十余戶人家的小村落。此時村落裏早就是人去舍空。雙方都各自往邊地增兵,深山裏的農戶,要麽給征去充當役夫,要麽早早的背井離鄉,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哪裏還能尋得見人煙?

烽火墩築在嶺脊的豁口上,雖說烽火墩築成之後,左右的嶺道便絕,但從枯榮相間的野草、灌木間,還是能看到前人翻山越嶺的遺跡。此時烽火墩封住嶺口,成了攔路虎,從墩台上,數柱黑色狼煙如柱直沖雲霄,號角聲在山嶺谷壑之間傳響,不僅官溪嶺之邊,浙閩在北面青陽嶺、駝子山等地所設的烽火墩台,也一並燒起狼煙。

已經摸上嶺脊的斥候觀察到敵軍在杉溪塞的駐兵,已經向這邊派出千余援軍。在敵援趕來之前,未能攻下一座烽火墩,在官溪嶺的嶺脊上站住腳,這次進攻便只能算是失敗。

今天發起的多處進攻,別處是虛,唯有李白刀心裏曉得,官溪嶺這處是實。

上饒處懷玉山與武夷山之間,懷玉山南麓,武夷山北麓的山嶺為信江與衢江的分水嶺,中間有相當長的一段路沒有水道相接,需改走陸路。從衢州直接西進,最為寬敞、易行的通道,為懷玉山南麓的鉗口谷道,也是歷來浙贛相通的主驛道,自古就有鉗口關矗立其間。在鉗口關之後,則是上饒東部的重鎮常山縣。

奢家棄衢州之後,又在鉗口關周圍增築數座軍塞,徹底將鉗口驛道封塞起來。

除鉗口關外,在衢州西南的江山縣西北,仙巖山與大坳山之間,有平易谷道,可以直接抵達常山縣西境,信江岸邊,其間有鎮名為禮塘,是江山縣與常山、橫山、上饒諸縣相接的大埠,此支驛又稱禮塘驛道,使得從莆城、仙霞嶺過來進入江西的閩郡商旅可以避免從衢州少繞走近百裏路。

奢家在仙巖山、大坳山之間築多座關塞,封閉禮塘驛道。這些關塞、防壘,與內線的常山、橫山、上饒諸城一道,構成奢家在東線的上饒防線。

鉗口道與禮塘道是上饒與衢州之間唯有的兩條不需要翻山越嶺的主道。

當然,懷玉山南麓,武夷山北麓諸多山嶺之間,還存有無數險辟小道,通往兩地。從江山縣往西南沿鳳林溪而行,到官溪嶺之前,也有早年藥農、山民所走的小徑通到橫山縣南境去。易行的嶺脊豁口,也早就給奢家築烽火墩堵上,給人為添設了諸多障礙。

只是,官溪嶺雖險,但好在嶺山單薄,從橫在谷道的這處陡坡翻越過去,僅有三兩裏的縱深,便到杉溪的上遊,有溪谷通道可以直接攻打到上饒外圍,相對薄弱的橫山、杉溪諸塞。

要想饒過浙閩軍在禮塘、鉗口等地重點修築,又駐以重兵的關塞防壘,翻越官溪嶺是淮東軍西進的選擇方案之一。

山嶺再險,沿山也有陡有凹,也有給雨水沖刷下行,風化較重的雨溪道,這些常常是翻山越嶺的捷徑跟豁口。只是官溪嶺正面的豁口給奢家築以烽火墩台堵住,就變得兇險異常。烽火墩正面的樹木也給放火燒毀,只剩下光禿禿的陡坡以及少量新生的灌木跟雜草。

兵卒持盾仰攻,烽火墩裏猝然拋下大量的大石、巨木。石木沿著險坡間的雨溪道滾下,帶著雨溪道長年累月所積的碎石一起滾下,聲勢駭人,諸多將卒避讓不及,挨上即斷筋折骨,滾落下來,余者只能往兩邊灌木樹裏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