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

宗澤結束了與姚三保的會談立即要動身回城,主要是因為今天有個重要人物到京。這個重要人物,就是由被押解的途中僥幸逃脫、金軍一直在四處追捕、而宋高宗趙構亦正在留意打聽其下落的宋朝的信王趙榛。

趙榛乃宋徽宗趙佶的第十八子,為大劉妃所出,時年只有十七歲。

今年三月底,金軍在顛覆了北宋政權,扶植張邦昌登上偽楚皇位後,便開始分期分批押解著大量的戰俘和豐厚的戰利品撤軍回師。趙榛及燕王、越王、鄆王、肅王等十來個王子與乃父趙佶一起,被分配在由金東路軍大將宗雋、蕭慶負責押解的第四批戰俘隊伍中。戰俘們一路上所飽受的摧殘淩辱,罄竹難書。然而也正是由於這種極其殘酷的滄桑巨變與人生磨礪,使趙榛這個自幼在溫柔鄉中泡大的皇家子弟,在極短的時間裏迅速地成熟起來。

四月下旬,這支金軍在北歸途中順手拿下了北宋重鎮中山府,卻在與其地相距不遠的真定府附近,遭到了宋朝宗室趙不尤部的突襲。趙榛就抓住金兵忙於迎敵的空當,乘著混亂伺機脫離了戰俘群。待到金軍擊退宋軍,清點戰俘人數,發現少了趙榛,急忙派兵四下搜索時,已無法確定他是逃向了何方。

其實當時趙榛自己也不知該往哪裏逃,只是沒頭沒腦地見了山溝就進,見了林子就鉆,總之是只管朝著人跡罕至的地方猛跑。直到料想追兵已很難尋其蹤跡,他才約略辨別了一下方向,奔著西南方,也就是汴京的方向走去。這一路上的乞食果腹、破廟棲身之苦,事後連他本人也很驚訝,如何居然能挺得過來。

五月上旬,他進了慶源府界,在高邑縣境內因饑寒交迫暈倒田間,幸為一個下地耕作的農人救助,才撿回一條命來。自己的真實身份趙榛自然不敢輕易吐露,對那農家,他只能說他乃是被金軍擄去的汴京市民。農戶的消息比較閉塞,尚不知其時張邦昌已將大寶獻歸趙宋。那淳樸的農家長者就建議他,眼下汴京不知是何狀況,與其貿然回去,不如暫且就近去五馬山抗金忠義軍處落腳,待打聽得京畿金軍確已撤盡,再行返京比較安全。

趙榛正有回京後再落金軍魔掌之慮,再說現在即便回到汴京,他也是無家可歸了,便依著老者的指點,經過兩日跋涉,找到了以五馬山為根據地的那支抗金武裝。由此,這便是這位青年王子人生歷程上的又一次重大轉折。

據史載,五馬山位處如今河北省趙縣境內。具體位置何在,因時過境遷地貌變異,現已難以確考。當時活躍在河北北路的抗金武裝為數不少,如在鹿縣有張龔部,燕山有楊浩部,玉田有僧一行部,中山有劉買忙部,等等。而豎旗五馬山的這支兵馬,則是其中名聲最大的一股。

五馬山抗金忠義軍的頭領為馬擴和趙邦傑。這兩個人,原先皆為朝廷命官。馬擴曾任和州防禦使,趙邦傑曾經的職銜是武翼大夫。兩個人都是因在戰亂中與朝廷失去聯系,而自行在敵後拉起武裝的。後來他們合兵一處,共同建起了五馬山大寨。

與其他一些落草江湖占山為王者不同的是,馬趙二人雖然是自起了爐灶,卻並未打算自立門戶,而是始終旗幟鮮明地宣稱,他們的這支部隊,乃大宋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服從朝廷的指揮調遣。當然,言外之意,也就是說,希望得到朝廷授予的正式番號、官職以及必要的支持和資助。

由於當發現趙榛逃跑後,金軍曾派出若幹支小分隊追擊搜捕,折騰得動靜不小,所以趙榛逃出虎口的消息傳播得很快,且已在民間形成了多種說法。太行一帶的義軍首領們均對此事極為關注,並皆不約而同地派出了尋查人員,馬擴、趙邦傑也不例外。蓋因當時那些名號紛雜的山頭,都是互不統屬各自為政,誰也當不了誰的家。而若哪座山頭擁有了趙榛,該部就擁有了無可爭辯的正統之名,那是大大地有利於其擴大聲威壯大實力的。

出於這種關注,馬擴、趙邦傑對於從金軍中逃出者,都要親自詢問,以便了解情況。趙榛投奔至山門前哨時,尚未敢報出實名,但是實說了自己是從北徙途中逃回的戰俘,這就被寨前兵勇直接送往了中軍大帳。

恰巧那馬擴以前在汴京城裏邂逅過從城郊練習騎射而歸的趙榛,趙榛對馬擴無甚印象,而馬擴對趙榛的容貌卻是記憶清晰。正在與趙邦傑商議軍務的馬擴看到趙榛那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先是一怔,隨之便脫口問道:“足下莫不是信王殿下?”到了這個地方,已無須隱瞞身份,趙榛就坦然答曰:“正是。”

馬擴當時端的是大喜過望,連忙一把拉過趙邦傑,對著趙榛納首便拜。接下來,兩位義軍頭領對趙榛的隆重接待和悉心照料,不用說自是盡其所能周到萬分。趙榛那將近一個月苦不堪言的孤身逃亡生涯,至此才算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