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長篇歷史小說,如果不是信口開河隨心所欲地去“戲說”,那是相當吃力的。《東風破》與《中原亂》這兩部書,總共文字上百萬,耗去了我這些年來除教學之外的幾乎所有時間和精力。在這個浮躁浮誇之風甚囂塵上,物欲橫流得令人窒息的年代,如果沒有一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定力,這件事還真是不容易堅持下來。

做這件事所付出的代價還不止於此。如果這百萬言寫的不是小說,而是所謂“學術專著”,那麽我將“學術成就”斐然。但藝術理論當為創作實踐之結晶,精華原本不可多得。世人有目共睹,當前那些層出不窮汗牛充棟的“學術專著”,大都是些什麽扯淡貨色。有更可憎者,則只消端坐在那裏動動嘴皮,便可“主編”出動輒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字的文字垃圾。我拒絕俯就某些荒謬的明規則和人們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不樂意去制造那種欺世盜名的“科研成果”,也就拒絕和放棄了許多本來理所當然應當屬於我的東西。

身為凡夫俗子,若說能對功名利祿視如浮雲,那是假話。但是人生苦短,為了使有限的生命存在得更貨真價實一點,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取舍。至於與此相關的虛榮和利益,只好隨它去了。

另外,有個關於本書語言上的細節問題,還想在此饒舌幾句。這個問題,過去是有人曾就宋代題材歷史小說的創作提出過的,這便是書中的某些人物的稱謂問題。

宋代的某些人物稱謂是比較特殊的。比如稱皇上為“官家”,稱皇後為“聖人”,自我謙稱時稱為“小底”,呼喚某人時慣呼其生序排行等。如果照此去寫,的確是符合史實,且更具宋朝之時代特色,然則現代讀者讀起來,卻未免會感到別扭。因此,我斟酌再三,決定對此類稱謂不予采用,而是采用了戲曲及評書中的流行稱謂。

從史學角度看,這肯定是有著不倫不類、蘿蔔青菜一鍋煮之嫌。但竊以為,小說畢竟是藝術作品,因刻板地追求具體朝代語言特征而影響欣賞快感的做法,似乎並不足取。況且如今是所謂讀圖時代,文學語言須當力避冷澀,盡量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方能更加貼近大眾。

當然,一部優秀小說的整體語感及敘事風格,是應當與其敘事內容取得渾然一體的完美和諧效果的。功力所限,我自知拙作距離那種出神入化的文筆境界還相去甚遠。

我會繼續努力。

最後應著重說明的一點是,《東風破》《中原亂》《殘陽烈》三部長篇歷史小說得以成套出版,悉賴現代出版社和臧永清社長垂青。而將這三部小說統歸於“大宋帝國”總稱之下,則寄寓了出版者對筆者或其他作者今後更全面地展開抒寫三百年大宋風雲的期待。對於現代出版社領導和朋友們的這份擡愛與支持,我在此一並誠摯致謝!

丁牧 於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