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1)(第2/6頁)

戰場上趙國軍民人數雖少,裝備較差,但憑借堅強的戰鬥意志,發揚輕傷不下火線,重傷堅持戰鬥的優良傳統,拼命堅守邯鄲。戰鬥持續了一個月,秦國士兵死亡人數高達數萬並有五名校官級別的將領喪命,而邯鄲城卻沒有攻下。

秦國看到趙國的奮起,對趙國是刮目相看,但沒人能夠阻擋秦國前進的腳步,一貫對自己的軍事實力很有信心的秦國堅信攻占邯鄲只是個時間問題。所以秦國看到趙國負隅頑抗時,就增強了攻勢,然而趙國雖然處於劣勢,苦苦支撐,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國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攻下邯鄲,於是戰場暫時陷入僵局。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世界是個有機的整體,萬事萬物都有著內在的聯系。白起不懂哲學,當然也沒有想到和自己有什麽關系,然而深通哲學之道的秦昭襄王理論聯系實際,把“邯鄲攻堅戰”和白起又一次聯系在了一起,最終因為這件事解決了他們之間的信任危機,雖然這種解決的方式是以白起丟掉性命為代價的。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怕白起再立新功,功高震主,便把他從前線招了回來,雖工資照發但免去軍權,沒了往日的威風,白起算是暫時退居二線。秦昭襄王本以為安頓好了白起,他可以放心大膽地攻打趙國,建立不朽功業了,誰料想,雖然圍困了趙國首都,但戰況和當時預期相差甚遠,於是他又想起了白起。

這次邯鄲攻堅戰打響的時候,白起正在家裏悠閑地撰寫回憶錄。作為一名馳騁戰場多年的將軍,在寫作之余白起也時刻關注著前方戰況,雖然將趙國的首都都包了餃子,卻長時間不能搞定趙國,反而秦軍損兵折將的情況越演越烈。白起嘆了口氣,王陵還是年輕,缺乏經驗呐!

戰爭久拖不下,秦王才發現白起還真是有才,沒有他打仗還真是搞不定。為了打贏“邯鄲攻堅戰”秦昭襄派人正式傳達了準備換白起做圍攻邯鄲部隊的總司令的願望。去請白起出戰,由於白起憎恨秦王忘恩負義的行為,對於秦王的再次起復命令,他堅決表示自己由於很長時間沒上戰場,武功盡失不能勝任。

雖然白起對秦昭襄王的這道軍令不感興趣,不過出於對祖國的忠心以及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他還是說了一些對秦王感謝的話。不過秦王要的不是這些,他無奈又讓範雎去請白起。

範雎親自跑到白起家告訴秦王想重新返聘白起的願望,但遭到白起拒絕。範雎沒有生氣,因為他感覺到這是個好機會,便添油加醋地向秦王匯報,秦王怒了:寡人很給白起面子了,不要蹬鼻子上臉,不用這廝,照樣能拿下趙國。於是讓王齙代替王陵出戰,誰知趙國軍民拼死抵抗,秦軍又遭大敗。

秦王郁悶了,就算你白起真是傳說中的戰神,可我大秦人才濟濟,難道離了你白屠夫我們就只能吃帶毛的豬肉了嗎?越這麽想,秦昭王越生氣,就算你白起現在是神仙也不行了,是神仙不為我所用那就等於沒用,既然不能為我所用,對不起,好的產品既然不能為我所用,別人用了我心裏也不舒服。

在秦國將軍眼中,白起是個不識時務的人。好不容易得到領導的關懷,讓他官復原職,卻堅決不從。其實白起堅持不肯重新擔任秦軍總司令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認為這場戰爭只能是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白起雖然不肯重出江湖,進攻趙國,但懷著對國家高度負責的態度,他特意給秦王分析戰局:邯鄲城墻堅固,易守難攻;趙國軍民有著空前的民族凝聚力;秦軍戰況不佳,合縱抗秦組織會出兵援趙,手拉手抗秦;秦軍遠離本土,戰線太長,如被敵人乘虛而入,國家危險。綜合分析,秦國此戰必敗。

白起運用自己紮實的理論基本功,為領導秦昭襄王做了攻趙戰果預報,認為秦國必敗。可領導都不愛聽實話,白起的金玉良言,秦昭襄王卻認為是危言聳聽。堂堂大秦,難道真沒有人能打仗?既然請不動白起這尊神,秦昭襄王只好派將領王龁頂替王陵去攻趙。白起最終為自己的忠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得到秦昭襄王的召喚,王龁屁顛屁顛地去做了邯鄲攻堅戰的總司令。秦昭襄王五十年,八月,王龁率軍強攻邯鄲。一個月內,城沒攻下秦軍卻死傷過半。看到攻趙秦軍失利,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率領幾十萬大軍,從東、南兩個方向合圍秦國,趙國也由邯鄲城內發兵接應,秦軍腹背受敵,被迫撤退。

獨領風騷好多年的秦國在多國部隊的圍攻下,從趙國大敗而回,趙國趁機收復了河東幾百裏的趙土。秦昭襄王氣得吐血,聽到秦國戰敗的消息,一向對國家忠心耿耿的白起卻絲毫沒有感到悲傷,反而因興奮情緒失控發了幾句無關痛癢的牢騷,牢騷太盛防腸斷,白起沒斷腸卻因此斷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