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馬六甲降了

在內閣議定之後,便開始下令執行,明軍俘虜的近四萬蒙古人,還有投降的六萬蒙古人,被明朝編成了二十個衛,分布於漠南和科爾沁草原。

不過因為只剩下十萬多人,實力遠遠弱於漠北蒙古,為了避免被漠北諸多部落兼並,所以這些個衛所只能在靠近長城和遼寧一帶分布,並不能控制整個漠南和東蒙古草原,許多原來的牧場,都成為了無人地帶。

明朝收獲的百萬頭牛羊,有四十萬只綿羊被兵部留下,二十萬只羊和一萬頭牛拿到民間出售,另外的則交給各蒙古衛所放養。

兵部的四十萬頭,只拿走十萬頭分配各鎮,另外三十多萬頭,也交給了蒙古各衛放養,但此後三年內,各衛所需要每年向兵部輸送十萬頭牛羊,三年後兵部按著市價,每年夠買十萬只牛羊供軍隊消耗,只是羊肉其實並不適合給士卒吃,不過兵部今後會鼓勵各衛多養肉牛。

這個辦法如果實行的好,不僅明軍的戰馬不用愁,騎兵能加強,士卒在體質上也會有所提升。

在對各部落和俘虜進行整編時,蒙古部落中的幾個台吉還有比較重要的貴族,都被送到南京,賜予宅子和田產恩養,被選為衛所千戶的蒙古人,則須送一子或者兄弟到南京學習漢字、漢話還有軍事,即是當做人質,也是對他們進行培養。

畢竟歸附大明的蒙古人只是少數,在草原上屬於弱勢的一方,加上被分成若幹衛所,力量就更加分散,很容易被其他大的部落盯上,所以需要提高他們的能力自保。

不然明朝花功夫培養之後,被其他未臣服的部落吞並,沒有起到為大明屏障的作用,那就白費功夫了。

在編成衛所,劃分牧場之後,朝廷便下令所有歸附的蒙古人都賜歸義的身份,然後視表現再賜予明籍。

這時按著命令,福臨的首級,首先就是在這些蒙古衛所中傳遞一遍,並就努爾哈赤本為家奴,卻叛亂弑主的不恥行徑,進行宣傳,以警醒蒙古各衛。

在蒙古傳遞之後,首級傳到了正在築錦州城的滿族俘虜手中,讓他們絕了反抗之心,老實贖罪,今後像歸義伯譚泰一樣,掙個好身份,從新做人。

這些每日沒夜勞作的俘虜,其實對於大清曾經的輝煌,多少還存在一絲幻想,可是當他們看到福臨等人的首級之時,便徹底絕望了。

大明在國破家亡之時,有忠貞之士,泣血痛苦,其他的民族其實也有,不少滿人看見他們皇帝的頭顱,便有人忍不住痛哭起來,甚至有人為此自殺,但絕大多數人在神傷之後,很快就恢復正常,接著幹活。

畢竟與福臨的死相比,他們眼下自己的處境還是要重要些,不能完成每日的任務,是沒有飯可吃的。

人頭傳遞到關內,就喜慶許多,就跟過節一樣,一個個城的傳遞,從北方慢慢傳到江南地區。

此時,明朝也給了吳克善回信,允許他率部南歸科爾沁,但是他本人以及科爾沁的貴族必須前往南京居住,部眾將交給明朝進行改編。

進入南京,等於軟禁,交出部眾就失去了權力,這點吳克善無法接受,而且他畢竟是福臨的舅舅,再加上滿清的皇後、王妃都是她的親戚,他不敢確定明朝是否會真的放過他。

如果生活在南京,他必然寢食難安,一日都不會安心,所以南京他是不會去的。

不過他們已經到了殺馬充饑的地步,最後經過商議,聚集於捕魚兒海附近的兩萬多科爾沁人,留下大部分物資,有一萬五千人隨著吳克善之弟,接受明朝的條件,遷回科爾沁,使得臣服於明朝的蒙古人達到十二萬人。

這個數目,再加上青海地區臣服的蒙古部落,那麽至少有十五萬人,成為歸義。

吳克善最終沒有接受明朝的條件,但是他卻也為一萬五千多將要絕糧的科爾沁人換取了一條生路。

在主力遷回科爾沁後,吳克善帶著不到五千人,北走至呼倫湖一帶,洗劫了北山女真的一個村落,但卻招致北山女真的反擊。

吳克善無法立足,只能繼續北遷到尼布楚一帶。

這段時間裏,他五千人與北山女真的爭鬥中死了三四百,之後又有兩千多人陸續脫離隊伍回到科爾沁向明朝投降,剩下的人在尼布楚又餓死近千人,最後只剩一千五百人於此建立村落,開始漁獵生活。

吳克善作為一個十多萬人的部落首領,最後淪落到苦寒之地,從大汗變成了亭長,也真是世事無常,算是經歷了風雲跌宕。

四月時節,南洋馬六甲,隨著太陽躍過赤道,直射北半球,整個南洋的氣候開始變得又濕又熱。

從二月間起,這樣的氣候已經讓明軍減員近兩千多人,病死之人盡然接近了整個戰役的傷亡。

日漸炎熱的天氣,明軍難以忍受,但也就在這個時候,被圍困長達七個月的荷蘭主堡,終於在糧絕中,向明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