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遷民填遼

時間到共治六年之後,原來年年大戰的共治朝廷,終於從大規模的戰事之中解放出來。

這使得明朝開始有精力規劃起國內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內政起來,讓戰爭逐漸淪為次要的地位。

雖說最近,明軍與金軍在蒲津關和潼關打了一仗,明軍又準備攻擊蒙古,南洋的戰事也還沒有結束,但是這些戰鬥都只是局部的戰鬥,並不需要明朝全力應對了。

南洋那邊,荷蘭人在馬六甲的棱堡被圍困四五個月,還在死撐。

前不久,港內的荷蘭戰船,基本被明軍擊沉,陷入絕望的荷蘭人才開始尋求談判,他放了近千明人,但是並不願意放棄馬六甲這座堡壘,可能還需要再圍幾個月,這群荷蘭人才會無條件投降。

另外再明軍水師到達巴達維亞,也遇見了這種棱堡,因為陸師沒有過來,水師一時沒有辦法,便拿下附近的泗水,於此建立簡易的港口,並鑄造堡壘同荷蘭人對持。

抓哇一地,許多躲入山林的明人,得到消息,紛紛向泗水匯集,近有萬人之多,一下就幫助明軍站穩了腳跟。

南洋的戰事,或許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明軍已經占據了主動,而且明軍將荷蘭人困在馬六甲後,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駛向天竺。

當然,這存在危險,畢竟天竺南端有荷蘭人的據點,荷蘭人的武裝商船會於此出沒,但是海上貿易就是因為風險巨大,所以收益才讓人眼紅,驅使著人們前赴後繼的進行貿易,而且明朝的海上商船,也配了火炮,並非任人宰割之輩。

南洋的事一時未決,可並不影響明朝的大局,北疆的事情也是一樣。

金國突然出兵,可能是想拉吳克善一把,但是金國也並未有挑起大戰的意思,只是在潼關和蒲津關,同明軍發生了幾場不到萬人的戰鬥。

王彥估計金軍的意圖,一是牽制一下明軍,為他的新盟友吳克善減輕壓力,同時也有摸清明軍戰法、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的意圖。

金軍沒有大打的意圖,怕真的引火燒身,所以掌握的分寸很到位,而明朝也只是將這次沖突定義為邊境摩擦,只需河南和山西的駐軍就能應對,不需要朝廷增派兵馬,也影響不到明軍掃蕩蒙古,開拓關外的計劃。

從二月底開始,關外的積雪逐漸融化,山海關開關,第一批入遼的三十多萬百姓,從此出關,向遼河平原進發,與此同時明軍也開始大舉出關,一部集結於大同,一部集結於遼寧。

在遼西走廊上,前行的隊伍足有數十裏長,渤海上也有大批的海船穿梭,將大量的農具以及糧食,送到遼河口。

這次明軍進攻蒙古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大同,那裏集結了一萬義從和五千多山西的騎兵,負責掃蕩漠南諸部,一部是從沈陽出發,攻擊科爾沁蒙古,主力是三萬橫沖馬軍。

軍隊的行動,由將領們負責,張家玉主要是負責安置遷入遼寧的百姓。

到三月中旬,遼河兩岸的平原上,已經布滿了一望無際的帳篷,第一批填遼的三十萬百姓,將被安置在這裏。

這日,他先在遼河口的碼頭邊,迎接了從天津衛坐船到此的王夫之,然後便領著他一路巡視,遷遼百姓的安置情況。

遼河平原十分肥沃,努爾哈赤造反之前,這裏至少生活了兩百多萬人,一度十分繁榮,但是現今以成為荒蕪的原野。

此時遼河的冰面已經融化,兩岸的冰雪也以消融,遠處不時看見有滾滾的濃煙升起,那是官府組織百姓燒毀樹林,準備建屋和開墾土地。

“中堂大人,這次入遼的三十萬百姓,下官準備沿著遼河安置,設立三個縣,每縣十萬人。一設在遼河口,就叫營口,然後再恢復遼中和遼陽兩城。”張家玉與王夫之打馬而行,他一邊走一邊說道:“如今我朝海運發達,將這些百姓安置在遼河兩邊的平原上,生產出來的物資可以通過河道,便捷的運到營口,再從此轉海路運到江南,江南的物資也可到此再通過河道運往各地。這比走陸地運輸,要省時省力許多!”

“芷園的規劃很好,遼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只要將這批百姓安頓好,那關內的百姓就會自發前來,你的責任很重呀!”王夫之微笑道。

一個地方要好,除了要有豐富的物產之外,交通還得便利。按照張家玉的規劃,遼河平原怕只要二三十年,就能發展起來。

這時,一行人在數十名騎兵的護衛下,進入了一片安置百姓的營地。

他們在一頂頂帳篷中穿行,孩子們不懂長輩的苦惱,在帳篷間穿梭玩耍,大人們見一群官兵進了營區,則站在遠處觀看。

“現在遼寧官府的問題是缺少官吏,特別是底層的官吏來管理百姓。”張家玉繼續王夫之介紹道:“下官,現在只能讓百姓自己管理自己。還好這些百姓大多是舉家舉族的前來,都是鄉裏鄉親,又有族裏的長者調節矛盾,所以沒有出現什麽治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