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長久之策

共治六年二月十日,天剛剛方亮,沈陽城墻上卻忽然警鐘大作,睡意朦朧的明軍士卒,只以為蒙古人突襲,紛紛抄起兵器便沖上城頭,但他們卻根本沒見到蒙古人攻城,反而發現遠處的蒙古營地,已經人去營空。

張家玉同謝遷急忙趕上城來,心中還有些焦急,因為昨日打退蒙古人進攻之後,他們都有些松懈,所以真有點擔心蒙古人偷城。

等來到城墻上,一名百戶立刻上前稟報,“撫台,軍門,蒙古人好像撤走了。”

謝遷微微一愣,急步走到城墻邊,扶著墻垛向外張望。

因為沈陽城上沒有重炮,所以蒙古人的營寨離城很近,這時原本人頭攢動的大營,已經沒了一個人影,只剩下一些沒制造完成的雲梯和拋石機,以及沒來得及拆除的帳篷,留在空地上。

“這怎麽回事?”張家玉與幾名官員面面相覷,昨天還在攻城,怎麽今早忽然就不見人影呢?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同樣的疑問,蒙古人就這麽撤走呢?

謝遷皺了下眉頭,他心裏也總覺這仗還沒打完,就這麽突然結束,有點兒突兀,不過想到蒙古人的習性,也就不奇怪了。

當下,他笑了笑,謂張家玉等人道:“我看蒙古人撤軍,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損失慘重,見攻城無望,無利可圖,所以退軍,另一種便是收到了我朝援軍的消息,所以倉皇而逃。”

對於人口稀少的蒙古人來說,他們確實不適合打攻堅戰。因為消耗太大,一次死的太多,怕是十多年才能恢復元氣,所以他們最好是能打就打,不能打便以騎兵的優勢,繞開堅固的堡壘,去攻擊明軍的薄弱之處。

只是這次遼河平原上,明軍就沈陽這麽一個有價值的據點,他們沒得選擇,只能攻打,但是進攻那麽多次不能下,理智些的,應該早就退了。

張家玉聽了不禁點了點頭,但是明軍也沒有大意,謝遷讓士卒打開城門,派遣近百人馬,分成幾隊前去查看,追蹤蒙古人的蹤跡,以確定蒙古人確實撤離。

到了中午時分,派出去追蹤蒙古人的士卒沒有回來,但南城外卻忽然出現大隊的人馬,為首幾名騎兵奔馳到城下。

守軍早就發現了他們,數百名士卒忙登上城墻,一名副千戶探出頭來,看見大軍打著明旗,頓時急呼道:“你們是哪部人馬?”

到了城門下的騎兵,穩住噴著白氣的戰馬,舉起一截竹筒,大聲回答:“我部乃忠貞鎮虎捷營,奉王中堂、高國公之命,馳援張撫台、謝軍門!”

城上士卒忙墜下竹籃,將竹筒取了上來,這時接到稟報的張家玉、謝遷已經匆匆趕來。

張家玉拿過竹筒,將裏面的文書倒出來,展開查看,確實是北直總督的印信,於是忙一揮手,“開城門,放大軍入城!”

先鋒部隊進城不久,劉體純、姜有光、揚彥昌等人便領著主力到來。

這時謝遷等人才知道是因為援軍到了,蒙古人才倉皇撤退。

其實以蒙古人現在的實力,就算打下了沈陽,也難以站穩腳跟,不過如果每年冬季,蒙古人都入寇一次遼河平原,那明朝填遼的策略,也將無法執行。

一萬五千明軍援軍,浩浩蕩蕩的開進城內,張家玉等人親自迎接,將劉體純等人迎入城中。

大軍在城內紮營,眾人則在巡撫衙門相聚一堂,張家玉先抱拳道:“諸位遠道而來,就我沈陽城,實在是心苦了。今晚本撫擺宴,給諸位將軍接風,但條件有限,還請幾位將軍不要嫌棄。”

“豈敢!”劉體純拱手道:“我們也沒幫上什麽忙,一仗未打,蒙古人就跑了。”

蒙古人雖退,但是有這麽個隱患在,遼寧便一日不安。

明代原來在遼東其實有一條長城,但現在早就費了,蒙古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之後遷民填遼,遼寧的官員也會提心吊膽,就怕辛苦了一年,剛有點成績,蒙古人又來破壞。

遼寧雖設一省,但靠自身實力,顯然無法對付蒙古人,所以要仰仗北直,甚至是山東、山西的支援。

張家玉當即笑道:“沒有王中堂、高國公發兵,幾位將軍渡海而來,蒙古人豈會輕易撤退了。”

說完,他看著劉體純,忙問道,“劉軍門,不知道大軍這次在沈陽駐紮多久?”

這個問題是張家玉擔心的問題,他們畢竟不是遼寧的軍隊,是它省的人馬,要是住不久,不解決蒙古的問題,那他們一走,遼寧還會比較危險。

“張撫台放心,暫時應該不會走,要駐紮一段時間,或許不久之後,還會有其他大軍過來。”

張家玉聽他這麽說,心中放心了一些,遼寧的官員也都松了口氣。

這時劉體純忽然想起一事,忙從胸口掏出一封信,交給張家玉道:“這是中堂大人托我帶給張撫台的,還請撫台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