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楚王監國

兩邊各退一步,王彥大軍開始繼續南下,而少了沿途做戲的百姓之後,大軍行進的速度便快了許多,半月間就從山東到了揚州地界。

在這裏,王彥遇見了豪格派來的金使,原本以為王彥已經黃袍加身的韓朝宣,發現王彥並未稱帝,內心大失所望。

只要王彥稱帝,明朝內部必然會出現動蕩,那時金國就可以暗中資助復明勢力,給明朝制造麻煩,王彥將無暇進攻金國,金國就獲得了休整和訓練軍隊的時間。

現在明朝內部沒有大的動蕩,反而因為滅了清國,收復北京而士氣大振,那金國就危險了。

為了拖延時間,韓朝宣只能表示,金國願意與明朝和平共處,而王彥則提出了金國去皇帝號,歸還關中、漢中、河西走廊等地,向明朝稱臣納貢,請為藩屬。

這樣的條件,金國自然無法接受,韓朝宣只能灰溜溜的返回金國。

從山東到兩淮,一路比較冷清之後,到揚州時,又便得熱鬧起來。

為了慶祝勝利,南京朝廷、還有曾太後為了表示慶祝,派遣了大批官員過江來迎接王彥。

王彥一道揚州,就被眾多官員和宮中內侍接住,然後敲鑼打鼓的渡過長江,而這時大明的百姓,才真心的表達出對於王彥的歡迎。

經營江南五載,各地官員出迎,士紳百姓夾道歡呼,擁著楚王的儀仗,歡迎凱旋的將士回到江南。

內閣先一步返回南京,名義上是去籌備凱旋儀式,實際上是去落實王彥所提的條件。

幾位閣臣進入南京後,立刻召集議事堂會議進行商議,將夏完淳說的三個條件告知眾人。此時王彥進位監國已經不可逆轉,眾人對皇帝移駕北京,也沒有意見,爭論的焦點放在了第三條。

夏完淳所提,當皇帝旨意與朝廷之命相背時,因該以朝廷旨意為準,不少大臣認為不妥,覺得並沒有法理上的依據,而且容易引起皇帝與朝廷的嚴重對立,有損國本。

堵胤錫見事以無法挽回,隨即建議,不如依宋制,皇帝旨意必須宰相附署才能生效,沒有宰相附署就等同廢紙的規定。這樣有先例可尋,也能避免皇帝發一令,朝廷又發一令,造成雙方爭鋒相對和天下人心動蕩。

宋朝是君王與士大夫共治,有這個傳統。

據說宋神宗時,神宗曾發旨給大將種鄂,讓他取綏州,宰相文彥博見綏州已經被打下來,立刻就下令將種鄂以私自調兵的名義關了起來,差點殺了。種鄂把聖旨拿出來,也不管用,文彥博說沒有我的附屬,假的,直接就把聖旨拍到了地上。

既然是有依據可尋,不少人便紛紛贊同堵胤錫的意見,於是蘇觀生又跑到城外,面見王彥陳述內閣的建議。

王彥對於宋制也比較崇尚,但是明朝沒有宋那樣的基礎,他同意皇帝的旨意必須監國附屬,才能生效的提議,但是為了避免皇帝越過他亂發“衣帶詔”,或者是直接給臣子下令幹預政事,第三條中,皇帝不得幹預政事,越過內閣發令,必須要進行聲明,而接下未有監國附屬的聖旨之人,誅滅三族。

當下蘇觀生又跑回城中,將王彥的要求告知議事堂,眾人大多贊同,這樣可以令出一門,進一不加強中央和內閣的權威。

在議事堂和王彥都同意之後,蘇觀生與幾位閣老,一起到了宮城。

曾太後這些年少有事情需要她出面,她與皇帝除了主持國朝的各種祭祀和新年接受大臣和藩屬朝拜之外,基本不出宮門一步,更是不會主動去接見大臣。

現在幾位內閣大臣一起找來,曾太後立時就心慌了,她雖然不問朝政,但是並非是什麽都不知道,外面的傳言早就在宮中傳得沸沸揚揚起來。

曾太後這些日子也提心吊膽,生怕哪一天醒來,手持兵刃的甲士就忽然沖進宮中。

她在宮中接見了蘇觀生等人,得知她與皇帝將被送到北京,並且還需要皇帝委任楚王為監國,再發一份詔旨宣示天下時,她心中立時就長出了一口氣,至少她們母子暫時安全了。

曾太後還是很精明的,離開南京到北京,她們母子就等於離開了楚王一黨的視線,會更加安全,她自然同意,至於詔旨她可以發,但是她需要楚王給他一個承諾。

明朝的局勢發展到現在,皇室已經十分危險,曾太後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她不關心自己的命運,但是得為皇帝想,她不想皇帝有什麽三長兩短,她希望有一天皇帝即便丟了江山,也能像柴家或者劉家一樣,能夠繼續過富貴的生活。

雖然王彥曾經給高宗皇帝做過保證,但那畢竟只是口頭上的承諾,如今看來楚王也並不真是個可信之人,曾太後並不放心,她需要一種法理或者是禮制上的保證。

曾太後在聽了幾位相國的話語之後,卻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忽然說道:“哀家聽聞楚王長女文詩,雖是年幼,卻甚為乖巧可人。哀家想為皇帝定下這門親事,幾位相國以為可行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