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速射青銅炮

這些年,明朝與西方國家交流頻繁,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都有不少的接觸,最近在海上又有英吉利國同荷蘭人爭雄,也來與中國貿易,明朝也進行了接觸。

面對海上一個個興起的強國,王彥甚至準備籌劃一個使團,就像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一樣,去西藩諸國看一看,了解這些能與大明海上爭雄的對手,到底有多大,有多遠。

不過,眼下他屁股後面一堆事,這也僅僅只是他的一個想法而已。

在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中,耶穌會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不僅是將西方技術和基督教傳入中國,同時也將中國文化、哲學翻譯為西方文字,傳回西方。

中國在科技方面或許不太突出,但在文化、制度上,在思想上卻十分突出,儒家所倡導的禮義仁智信,可以說就是當時的政治正確,《大學》、《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等書籍都被翻譯。

王彥與耶穌會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次辦工學,自然也吸引了一些耶穌會的人過來。

王彥許他們自由傳教,但是教民需要遵守大明律令,也就是國法大於教法,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本土佛道相同。

西方傳教士,在傳教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先辦教堂和傳教士學校,確實給南京帶來了不一樣的風景和思想沖擊,不過這也並不太稀奇,早在宋朝以前,泉州就有了教堂,南京教案之前,耶穌會也在南京活動過。

建一座教堂,耗費的銀錢無法想象,耗費的時間也很漫長。

王彥資助耶穌會在南京建造一座大教堂,在澳門正在編寫《中國哲學家孔子》的耶穌會理事伯應理,得到消息,頓時興奮不已,一面給教皇寫信,欣喜的報告在中國傳教的成果,一面收拾東西,從澳門趕來南京。

工部學堂除了培養匠人之外,其實還有一個職能,就是改良和發明新的器械和火器。

眼下關於火器這塊,負責人是編寫《軍器圖書》於崇禎八年發明第一支自生火銃的畢懋康的族弟畢懋亮。

《軍器圖書》是一部奇書,明朝現在能生產自生火銃,主要是因為此書的記載,可惜的是此書,在歷史上於清乾隆年間被滿清禁毀,幸而有孤本留存,後世才知我中華曾有此神器,並不落後於世界。

畢家也是江南大族,畢懋康和族兄畢懋良都是進士,族中還有幾個舉人,畢懋亮就是舉人功名,他因為曾經跟隨畢懋康編寫《軍器圖書》精通火器,所以被王彥看中。

除了畢懋亮之外,還有一人,便是從澳門趕來的伯應理,不過因為體質和朝廷的固有觀念的問題,明朝還沒有完全開放,所以在學堂內都是漢人為主,西夷為輔。

這時王彥來到火器區域,畢懋亮與伯應理,在內等候。

房間內同樣擺放了許多模型,王彥看了看,目光便落在一具模型上,笑著指著說道:“這是紅夷大炮!”一旁的畢懋亮立刻上前說道:“殿下說的是,這正是紅夷大炮!”

伯應理聽了卻有些不高興,“親王殿下,大明雖是東方的霸主,但不應該這麽傲慢。我知道您說的紅夷是指荷蘭人,但是作為西方人,我覺得殿下並沒將我們與中國人同等對待。”

王彥修養還是有的,在西夷面前,基本不用夷字,畢竟他們是能與大明在海上較量的對手,他最多也就私下了說說西夷。

這紅夷大炮,明朝一直這麽叫,他方才掃視那麽多模型,便脫口而出了。

王彥有些尷尬,旁邊的畢懋亮立時說道:“殿下,這種火炮還叫鷹隼銃或者半蛇銃!”

當年徐光啟引進火炮時,對於西夷火炮,有一套稱呼,只不過紅夷大炮更形象,所以多用紅夷大炮這個稱呼。

“鷹隼銃。”王彥忙笑道:“伯理事誤會了,我們這邊一直是這麽稱呼的。”

說著,他看向那模型旁邊比紅夷大炮還大上多倍的火炮,有些驚訝地問道:“這門火炮叫什麽,看樣子至少有六七千斤重啊!”

“這是大蛇銃,又叫西洋炮!”畢懋亮說道。

伯應理也開口說道:“這還不是最大的,一般是用於要塞,小一點的四五千斤重,主要用於戰艦底層。”

西方三層戰艦,為了保持重心,一般底層放十八磅重炮,上面的火炮量級,逐層減少。

王彥不太驚訝,因為他幾年前就已經知道,當初明朝從海上打撈上來的紅夷炮,不過是西方武裝商船上的火炮,大概也就十二磅炮。

按著西方的說法,四五千斤的該是十八磅炮,明朝的紅夷大炮多是兩三千斤的十二磅炮,而這門六七千斤的應該是三十二磅炮。

西方裝備四五千斤重炮的艦船也不多,且大多在西方,沒事不會開到東方來,海上運動的多是武裝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