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鄴,鄴,鄴(第5/17頁)

“你的兄弟都在反曹公,你又有何顏面輔佐曹公?你會不會和袁紹私通,以謀求退身之路?會不會假公濟私,利用手中權勢把曹公陷入敗亡?”

當然沒人會當面對荀彧說這種話,但每次荀諶的名字一出現,都會有類似的疑問在所有人心中響起。日積月累,三人成虎,以後難保會形成什麽局面,造成什麽影響。如今是曹、袁交戰的敏感時期,荀彧不得不有所提防。

“既然荀諶也插手,文舉,記得把這次聚儒的朝函,給驃騎大將軍也送去一封,這事要做得公開大氣,沒必要藏著掖著。”

荀彧不動聲色地提醒了一句,孔融笑眯眯地滿口答應下來,誇口說袁紹對他的文章一向贊賞有加,不會不給這個面子。然後他又得意洋洋地說道:“對了,咱們還可以發道詔書,責成荀諶在河北召集各地儒生,統一趕往許都,省得我們一一去發邀請了。”

孔融這話有點得寸進尺,荀彧卻眼前一亮。

聚儒這事對曹公是個麻煩,卻也未嘗不是個保護傘。若是鄭玄參加,這次許都聚儒將會成為近四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學術盛事。幾十位大儒和各地士子在城裏這麽一擺,就算是座不設防的空城,袁紹也不敢發起進攻。屆時倘若曹公在官渡不利,可以從容撤回許都,多些喘息和回旋的余地。

孔融只為了聲名,荀彧的眼光卻早已落在了天下。

想到這一層,荀彧便開口道:“我會請陛下盡快下詔給河北。對了,鄭公與那麽多位隱士逸儒要蒞臨,少府沒什麽人手,只怕忙不過來吧?”

“我請了楊俊來幫我,他在北邊認識很多人。”

荀彧一聽這名字,眉頭一皺。楊俊已被郭嘉定性為極端可疑之人,只是還沒拘押而已。孔融把他叫來幫忙,顯然是有意為之。不過這無關緊要,荀彧微微一笑:“光是季才一個人,怕是不夠。我讓徐幹來協助你。”

孔融表情一滯,發現自己居然被繞進去了,無可奈何地說了一句好。

孔融的打算,是多召集些今文派儒生,敲釘轉角把這段公案定了性,荀彧心裏如明鏡一般。徐幹接替了滿寵擔任許都令,文聲也不錯,荀彧派他去,可謂名聲言順,任誰都無可指摘。這一把沙子摻進去,孔融對古、今派的人數比例控制便無法隨心所欲,再怎麽樣也翻不了天。

這是典型的荀氏手腕,看似謙沖退讓,實則綿裏藏針,還把面子搞得光光的,誰也不必撕破了臉皮。

孔融揚長而去,而荀彧則重新投入到如山的案牘中來。剛才的交鋒,只是一個短暫的小插曲,與其說是一個煩惱,倒不如說是難得的喘息機會。荀彧現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如何讓曹公心無旁騖地在官渡作戰上。

曹公若是戰敗,這一切伎倆的基礎,也就蕩然無存。

楊俊並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曾在荀彧的腦子裏一閃而過,他此時剛剛拜別伏完,正要離開伏府,伏完起身送至門口。

伏完與楊俊的年紀相仿,可面相卻老得像賈詡一樣,走起路來佝僂著腰,似乎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巨大壓力。他在許都的朝職不高,只是個中散大夫,但身份頗為尊貴。原因無他,只因他有一個叫伏壽的女兒。伏完和野心勃勃的董承不一樣,這是個深自內斂、極懂謙退之道的人。天子移蹕許都時,本來曹公給他封了一個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地位只比董承低一線,可是他堅辭不受,繳還了印綬,最後只封了個中散大夫的閑職。平時他極少與宮內來往,府裏的大門除非有朝議,否則很少打開,生活得無比低調。

楊俊來拜訪他,是為了聚儒之事。伏完除了外戚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格外顯赫的身份——他是今文《尚書》的鼻祖伏生的十一世孫。

伏生是秦時博士,私藏《尚書》二十九篇,一直到孝文帝時方才開帳授徒,地位極其尊崇。今文尚書一派,歸根溯源皆出他的門下。而伏家世傳經學,歷秦漢二世四百余年,號為“伏不鬥”。孔融搞許都聚儒,伏家這塊大牌子,是無論如何不會放過的。

可惜楊俊的請求,碰了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子。伏完委婉地表示,他是外戚,不應參預政事。大家心裏都明白,如今政在曹氏,連天子都大權旁落,他這個外戚又能幹預什麽政事,無非是個借口罷了。但楊俊沒有勉強,有人甘願為了漢室付出一切,有人甘願深藏身名以求保全,這都是個人的選擇。

伏完把楊俊送到門口,楊俊用獨臂向他拱手告辭:“請恕在下肢體不全,不能施以全禮。”伏完把笑容擠在層疊的皺紋裏,上前扶住:“先生客氣了,還請轉告孔少府,小老勛戚之身,恐惹士林非議。有女兒做了皇後,伏家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