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三章 浴血全羅

漆川梁海戰結束以後,日軍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對朝鮮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攻擊。

在壬辰戰爭初期,日軍采取的是閃電戰策略,兵分三路從慶尚道急襲漢城,再沿開城、平壤一線挺進,其基本策略是攻敵不備,搗其要害。這個策略,是建築在朝鮮文恬武嬉全無警惕、宗主國大明漠不關心的基礎上。

而丁酉再亂的時候,朝鮮已完成了戰時動員體制,無論國內時局如何不堪,至少在戰略上已經嚴陣以待;而此時大明也對朝鮮半島這場戰爭的嚴重性做出了充分估計,明確了援朝策略。日軍不可能再采取大踏步前進的閃擊戰戰略,他們必須有所改變。

日軍這一次進攻的編制仍舊是八個軍團,分成加藤(1)、小西(2)、黑田(3)、鍋島(4)、島津(5)、蜂須賀(7)六個主力軍團,宇喜多秀家和毛利秀元的一個後備軍團(8)——不過這個軍團的兵力最多,高達四萬人——外加長曾我部的一個水軍軍團(6)。

在這兩個軍團之上,還有七名禦檢使,分別是太田一吉、福原直高、竹中重利、垣見一直、毛利高政、早。川長政、熊谷直盛。秀吉把壬辰戰爭期間以三奉行為核心的監軍團整個兒換了一遍,一方面是石田等人被小西行長和沈惟敬連累,秀吉不願意讓他們繼續在朝鮮呆著;另外一方面也表明秀吉認為設置長老團這個舉措意義不大,只會幫倒忙,所以這一次只選派了七個資歷和影響力都偏弱的七個人,在名義上予以協助,決策權下放給了軍團。

不得不說,秀吉雖然為人狂悖,治人的手段還是有的。這一處組織機構的變動,對此後的戰事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戰略上日軍不再是三路齊進,而是兩路並發——哪兩路呢?

一左一右。

右路軍的總指揮是秀吉的侄子小早川秀秋,他的麾下配置了第一、第三一部、第四、第六以及第八軍團的半數,總兵力高達六萬五千人。

左路軍的總指揮仍舊是宇喜多秀家、麾下配置了第二、第三一部、第五、第七以及第八軍團半數,總兵力為五萬人。

根據日軍的戰略,在第一階段,右路軍將從右路發起佯攻,迫使明、朝聯軍把注意力放在慶尚道方向,然後左路迅猛出擊,全力攻克南原,把全羅道一分為二,然後左、右兩路軍會師於全州,徹底控制全羅道。

如果能占領整個全羅道,不僅可以徹底解除朝鮮水軍的威脅,而且還能讓日軍水軍進入黃海提供補給作業,效率大增。如此一來,日軍便可以以全州為基地,無後顧之憂地進攻忠清道與漢城。

不得不說,李舜臣給日本人帶來的陰影實在太大了。壬辰戰爭的敗因之一,正是因為日本人沒有占領全羅道,導致李舜臣的水軍對補給造成威脅,進而喪失了戰略主動權。所以,這一次不由得他們不重視。

而此時明、朝聯軍的狀況是如何呢?

在和談期間,大部分明軍陸續撤走回國。截止到丁酉開戰之前,留在朝鮮境內的明軍不超過一萬人。

而遠在國內的明軍主力,仍舊在慢吞吞地集結中。這倒不怪邢玠,而是要怪他的前任孫礦。孫礦擔任經略本來就是一個臨時性任命,加上自身能力也不怎麽樣,到四月份離職之前,他才動員了一萬九千名明軍,還不及宋應昌在同樣時間內籌集兵力的三分之一。

邢玠接過這個爛攤子之後,勞心勞力,截止到六月底,使動員明軍總數達到三萬八千人。而在同一時期,宋應昌達到的數字是七萬。兩下一對比,便可知道宋應昌花費了多少心血。而且明軍這三萬多人是陸陸續續抵達朝鮮,比如解生所部已跟隨麻貴到了開城,李如梅的騎兵才在遼東剛剛挪窩。

當然,邢玠也並非什麽都沒做。他除了調派陸軍之外,還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決策:水師入朝。當時明軍在朝鮮只有浙江水師三千人,而且擔負的是從山東向朝鮮運輸糧草任務。邢玠從福建、南直隸、吳淞等處又抽調了兩千多水師,開著戰船北上赴援。這說明邢玠已經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在後期的海上大戰打下了物質基礎。

邢玠之所以這麽熱心調撥水軍,與他的反擊計劃密不可分。

對於即將爆發的戰爭,明軍也制訂了針鋒相對的計劃。總兵麻貴建議先發制人,偷襲釜山擒拿小西行長,逼走加藤清正。可很快他們發現這個計劃行不通,無論是打釜山還是蔚山,都必須要把日本水軍調開,才能放手一打。因此邢玠建議,楊元和吳惟忠分別駐守南原和忠州,鎮守全羅、慶尚二道,麻貴留在漢城居中調度,朝鮮軍駐留二道中間的宜寧。等到明軍水師一到位,便和朝鮮水師一東一西同時襲擾日本水師,陸軍則向釜山、機張兩路進發,把日本趕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