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二章 丁酉再亂

萬歷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加藤清正率領兩百多條戰船、一萬陸軍從對馬島出發,於十四日抵達竹島,與竹島的日本留守部隊匯合,從釜山東側的機張登陸,當天前鋒便攻陷了釜山以北的重鎮梁山。

他的這次行動,標志著暫停了四年的明日戰爭再度爆發。萬歷二十五年是丁酉,因此中國與朝鮮稱之為丁酉再亂;而日本則用當年的天皇年號,稱之為慶長之役。

這一次與壬辰之戰不同的是,加藤清正的番號,不再是第二軍團,而是第一軍團。這份榮耀,既是秀吉對他在伏見城奮不顧身救主的褒獎,也是小西行長失去信任的直接體現。

到了十五日,小西行長——現在他是第二軍團了——的一萬四千人進入釜山外洋,並在豆毛浦登陸。相比起第一軍團的張揚,第二軍團的再臨十分低調,登陸以後沒有急於打仗,而是在釜山城內外深挖洞,高築墻,搞起了工程建設。

小西行長也沒辦法,他之前那個錯誤犯的太大了,大到一直到現在他摸摸自己脖頸都涼嗖嗖的。他之所以還能以第二軍團的身份再度出征,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軍團擁有豐富的對朝作戰經驗,秀吉不會忽視這一點;另外一方面,小西行長走了夫人路線,拼命討好澱姬。澱姬為秀吉生下秀賴,地位紅得發紫,她稍微吹了吹枕邊風,便讓秀吉打消了讓小西切腹的念頭。

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登陸以後,各自給朝鮮人發了一道告示,告示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用一句話能概括:“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不過第一、二軍團登陸以後,除了占領梁山以外,暫時沒有采取其他動作。加藤清正屯兵西生浦,小西行長返回釜山城,表現得很安生,與上一次登陸的張狂完全不同。

上一次登陸,狂妄的日軍根本沒把大明和朝鮮看在眼裏,滿心打算兩三個月靠閃擊戰滅亡朝鮮再進攻北京。經過一年的正面作戰和四年的對峙,日本人對明軍的實力和明軍保衛朝鮮的決心都有了清楚的了解,早已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腳踏實地,認認真真要和明軍打一場拉鋸戰。

第一、第二軍團的總兵力達到了兩萬多,但這些兵力還遠遠不足以與大明抗衡。

因此,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日軍在釜山附近的防守,確保後續部隊渡海登陸的安全。等到諸軍齊至,糧草與裝備都儲積完畢,日軍才會徐徐展開,開始進攻。

二月二十二日,秀吉下達了總動員令。於是除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以外,陸續趕赴朝鮮戰場的還有小早川秀秋、黑田長政、鍋島直茂、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島津義弘、蜂須賀家政等西國大名。日軍的入朝總兵力約十二萬人,要少於壬辰之戰的十五萬人。

就是這十二萬人,秀吉也沒法一下子湊出來,必須得分批次前往朝鮮。島津軍團在五月一日才正式駐屯加德島;小早川秀秋軍團一直拖到五月二十二日才從大阪出發,抵達釜山已是七月十七日;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兩個大軍團合計有四萬人,到了七月二十七日才開始渡海。跟壬辰戰爭跨海時一氣呵成的銳氣相比,這次派兵的效率簡直就是山羊拉屎——稀稀拉拉。

截止到丁酉年六月,日軍的部隊配置在西生浦、釜山、加德城、安骨浦、竹島城和熊川城,日軍主力鏖集於沿海列島。

從這兩次出征兵力的數量差異和動員效率,很容易便能推想出日本已是力不從心,自身經濟很難再支撐一場大規模跨海戰爭——何況他們要面對的,是實力百倍於日本的大明。除了那個自大狂秀吉以外,從東國霸主德川家康到豐臣家心腹石田三成,沒人看好戰爭的前景。

秀吉也知道東國和近畿大名的不滿,所以這一次沒有勞動他們,主力部隊完全由豐臣嫡系和毛利、島津兩系部隊組成。

這一次出征陣容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島津家。島津家在壬辰之戰中隸屬於第四軍毛利吉成,毛利吉成這次不知道為什麽沒來,島津家一萬三千人成為一支獨立作戰兵團,由家主島津義弘統率。這個小小的人事變化,後來卻成為了決定丁酉再亂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容後再說。

總之日軍這一次的襲來,看似氣勢洶洶,實則中氣不足,虛得很。他們登陸之後只死死咬住一個字:拖。一定要拖到主力登陸,千萬不能讓日軍聚齊之前,被明軍和朝軍率先進攻,各個擊破。

對於日軍的再度襲來,朝鮮人這次反應倒是很快,加藤清正一登陸,附近的守軍便連滾帶爬地跑回漢城去匯報。

經過那場幾乎亡國的戰爭以後,朝鮮君臣對日本和朝鮮軍事實力也有了足夠清醒判斷,知道朝鮮兵根本靠不住,大明在朝鮮半島的那點兒駐軍也不夠使,還得指望大明像上次一樣發大軍前來才行。為此,朝鮮采取了一個方略,拖。一定要拖到明軍入朝,千萬不能讓日軍先發起攻擊,再演一次從漢城逃亡的悲慘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