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八章 明軍始動(第5/6頁)

朝鮮君臣實在想不出該怎麽激勵大明軍隊出兵了。

後世的歷史學者在研究壬辰戰爭的兵力時,會注意到明方的史料粗率而簡略,日方的記錄也多有誇大之辭,惟有朝鮮的記錄最為具體翔實,部隊人數往往可以精確到個位數,行動日期則精確到天乃至小時。譬如幾月幾日,誰的軍隊一個偵察隊幾十幾個人出發到哪裏幹了什麽,路程幾多,什麽時候回駐地,極其詳細不厭其煩。於是有人據此稱贊說朝鮮人最有史學素養,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根本原因,是朝鮮方面得負擔大明軍隊供給,大明軍隊有多少張嘴他們就給多少糧食,所以算糧都是一粒一粒地數,錙銖必爭,斷斷不敢在數字上作手腳。他們的精細記錄,其實都是讓缺糧食給逼出來的。

與此同時,柳成龍還派人在大定江、晴川江兩條河上搭建浮橋,保證大明軍隊進軍的道路通暢,順便確保他們找不到借口拒絕進軍。

這些準備工作做完以後,李昖又派人去催促祖承訓趕緊進兵。七月七日,祖承訓開出條件,說我們在朝鮮人生地不熟,必須安排向導給我們,而且向導人數不能少。因為語言也不通,所以需要大量人員帶路和負責溝通,至少每個把總和隊長那裏都要有這麽幾個朝鮮人吧。放現在,就是每個班都要有帶路的老鄉和翻譯。

朝鮮人一聽,這要求不算過分,畢竟是自己家的事,自己不出力也不象話。先前從南邊一路敗退的潰兵裏挑揀出一部分,又從各郡征募了一部分,拼湊出了兩千來人,為大明軍隊作向導。

李昖心想,這回差不多可以動身了吧?結果第二天一看,祖承訓卻找不著了。這一下可把朝鮮君臣嚇得不輕。他們還記得忠州慘敗之前,主帥申砬也是在前夜玩了一回失蹤,難道天將也有這種愛好?

到了七月九日淩晨,工曹判書韓應寅——就是去年前往北京通報倭情的那位——連跑帶喘地跑到義州,真相才大白。

原來遼東總兵楊紹勛帶五百名部下,在昨天抵達了鴨綠江大明側的湯站,祖承訓急巴巴地渡江去迎接上司了。

幸虧當時在湯站的,還有負責遼東聯絡的尹根壽與韓應寅。他們看到祖承訓居然跑回國來,情知有些不妙,不及請示國王,連忙找到楊紹勛,請他催促祖承訓進兵。

沒想到楊紹勛看起來比祖承訓性子還慢,他對這兩位使臣道:“我軍都是騎兵,過不了江。從義州到平壤之間,橫著兩道江呢,過不去啊。”

尹根壽早有準備,當即答道:“晴川江和大定江的浮橋已經造妥了。”

楊紹勛有點尷尬,又問:“糧餉船只,這些也得籌措啊。”

韓應寅趕緊回答:“都安排好了,就等您一句話!”

這回楊紹勛沒話說了。

韓應寅和尹根壽出來以後一合計,尹根壽負責繼續跟隨楊紹勛,韓應寅則連夜跑回義州,向國王通報最新情況。祖承訓也在同一天返回了義州。

七月十日,尹根壽趁熱打鐵,繼續遊說楊紹勛,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足足嘮叨了一天。楊紹勛被他磨的實在是沒脾氣了,看看朝鮮人確實都準備萬全了,只得松了口風,答應讓祖承訓進兵。他則率自己的五百人馬渡江,接替祖承訓守護義州的職責。

次日祖承訓接到楊紹勛的命令後,以史儒所部為先鋒,大軍啟程離開義州,前往反攻平壤的基地定州。朝鮮軍的向導營和其他地方部隊,也紛紛向著定州靠攏。整個壬辰戰爭開戰已有三個多月,朝方終於出現了一次正式的反攻行動,雖然反攻的主力是明軍。

義州到定州一共一百八十裏,明軍走得不慢,應該算急行軍,不是強行軍,在路上花了兩天時間。抵達定州之後,附近的朝鮮軍隊已經集結完畢,朝方指揮官叫做李薲。祖承訓把明軍分為三部:前鋒史儒部,中軍主力祖承訓部和負責斷後的郭夢征部。朝鮮軍隊也同樣被分成三部分,平均分配到史儒、郭夢征和祖承訓三軍編制中,擔任先導。中朝聯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五千人。

整編完畢以後,祖承訓下了一道命令:全軍拔寨,全速奔往平壤。

奇怪,祖總兵不是一向對反攻興趣不大麽?這一次怎麽突然轉性了?

一切只因為他看到了一份情報。

前兩天,平壤附近的順安郡守黃瑗給都元帥金命元發了一份信,信裏說日軍主力向漢城收縮,目前平壤已近乎空城,甚至有被擄走的女子站在城頭,深情呼喚朝鮮士兵去解救。

朝鮮的一切軍情都向明軍公開,所以祖承訓也看到了。他讀完以後,大喜過望,不費力氣卻能克復首都,天下還有比這更好的立功機會麽?

他興高采烈地點齊人馬,準備出發。這時候柳成龍和金命元趕緊跑出來,拽著馬頭齊齊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