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求訪大賢(第2/2頁)

李思業點點頭表示受教,又問道:“閣老所言讓思業茅舍頓開,只是士也有三六九等,又該如何取舍?”

趙秉文鼓掌大笑道:“舉一能反三,孺子可教也!”

他不由挺直了腰,臉色變得異常嚴肅起來。

“我以為漢之所亡,種因於初,光武帝依靠豪強地主奪回了江山,但也最終亡於地方諸侯,繼而西晉短暫、隋唐消亡,皆因地方強而朝廷弱的緣故。所以我想告訴大將軍,將來在發展時,應屏棄豪強,依托中小地主發展,或許會慢一些,但從長遠考慮,卻能建萬世之基業。”

李思業只覺眼前一亮,卻又看不清楚,又急道:“現在山東局勢閣老也應該清楚,我又該如何破局呢?”

趙秉文卻似早有成竹,不加思索道:“如果沒有這場饑荒,或許目前的局面會延續三五年,但現在已不可能了,如果我所料不錯的話,兩全消亡在即,將軍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山東,應著眼於全國大局。俗話說‘大樹下面好乘涼!’將軍當務之急應是先選一後台,有了靠山就生了根基,這樣宋、金兩國都不敢輕動將軍,然後將軍再逐步統一山東、擴大影響,勵精圖治以待天時,等到那時,將軍志有多高,天就有多高!”

“大樹下面好乘涼!”李思業喃喃的念著,趙秉文的話仿佛在他前面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他感到自己的前路又新踏上了一層台階,李思業仰慕趙秉文大儒風範,便起身便向趙秉文跪倒:“思業少年喪父,無人管教,我願拜先生為師,請先生出山助我!”

趙秉文欣慰地點了點頭,如果李思業真能接受他‘屏棄豪強’的政治觀點,並能據此能成就一番大業的話,他趙秉文也就不虛此生了。

笑道:“我可以收你為我的關門弟子,但我今年七十有二,年事已高,離大限已經不遠,再無精力過問俗事。這樣,我有一弟子,叫張信之,曾為金國戶部侍郎,現隱居山東德州,其人有治世之才,我修一書替你喚來,可助你一臂之力。再有山東的一些舊吏也與我有弟子的份名,你但凡說是我叫他們出山的便可。”

十日後,張信之得老師的書信,當即收拾行李前來投奔李思業,並獻言要鞏固地方,且不可操之過急,應徐徐圖之,李思業欣然接受,便任其為振威軍參軍事,總攬所轄的地方政務。

此後,又陸續得了濰州張含、益都府顧輔、登州賈至等等十幾名金國漢人舊吏,李思業都一一任命他們為各州太守、司馬,並嚴令各地駐軍不得幹涉地方政務。從此以後,李思業終於開始走上了一條有著明確政治目標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