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自救變法在百日內無疾而終(第2/16頁)

而俄國和德國在清國的活動,也嚴重影響了世界老大——英國在清國的地盤和利益。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日、英兩國正逐步走向同盟。在日、英兩國看來,為了對抗俄國,必須扶植清國朝廷中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而朝廷掌握實權的後黨一派,此時已經投入了俄國的懷抱,“向俄國一邊倒”。

在《馬關條約》簽署時,俄國強迫日本向清國“歸還”了遼東半島,這在實際上給了李鴻章幫助,而給李鴻章幫助,就是給慈禧幫助。後黨的朋友們從此開始對老毛子感恩戴德,抱著大樹,湧泉相報。一年以後(1896年)兩國之間竟然還簽訂了一份極其絕密的《密約》。

按照這份《密約》,清國和俄國結成秘密的軍事同盟關系,共同防範和對付日本,以後日本無論進攻哪一國,另外一國都要出兵。

這份《密約》是李鴻章親自去簽的,簽的過程極為保密,當時朝廷只有極少數的人知曉。簽好的文件裝進保險櫃,直接放進慈禧的臥室裏。

《密約》看上去很完美,在朝廷看來,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哥來防範日本再一次發起戰爭。不過,這份《密約》才是俄國人真正的陰謀,在簽署這份《密約》的過程中,李鴻章上了俄國人的大當。在《密約》簽署一年以後,俄國就露出了真面目,在德國的暗中支持和配合下,趁機侵占了清國遼東半島的重要港口旅順、大連灣。

朝廷吃了啞巴虧,但已經是騎虎難下,只好吞下苦果,外交政策還不得不繼續向俄國傾斜,只能寄希望於將來能擺脫這位既蠻橫又狡猾的大哥。

對於前來插一杠子的日、英兩國來說,由於朝廷後黨已經投入了俄國人的懷抱,必須扶持帝黨,扶持變法派。變法派雖然目前實力較弱,但在青年官吏與知識分子中擁有大量信徒,這很有扶持價值。

而帝黨也很需要日、英兩國,這是怎麽回事呢?

清日戰爭之時,帝黨是極力主戰的,也就是說日本是他們眼裏的頭號敵人,恨得牙癢癢。但是,後黨一派也是他們在朝廷中進行權鬥的對手,所謂“對手的朋友是自己的敵人,對手的敵人則是自己可能的朋友”,既然俄國已經成為了後黨一派的朋友,日本成為了後黨一派的敵人,那麽,對於帝黨一派來說,讓李鴻章在和談中蒙羞的日本以及英國,又從原來的敵人,變成了可能的朋友!

朝廷的權鬥不僅波及國內,還漂洋過海影響著國際關系。事實上朝廷的外交之所以沒什麽規律和章法,就是因為和國內的權力鬥爭有著緊密的聯系。

既然雙方都有需求,需求很強烈,很想馬上就滿足,那麽還需要一個中間人,在來到清國的伊藤博文和光緒皇帝之間牽線搭橋,這個人會是誰?

他就是張蔭桓。

在朝廷的部級高官中,張蔭桓是少數幾個“見過外面的世界”的人之一,他曾擔任清國駐美國、秘魯和西班牙大使。紐約自由女神落成儀式時,他有幸成為唯一受邀到場的清國人(1886年),一個人拖著辮子很是拉風。1897年還曾經代表清國在倫敦出席維多利亞女王繼位60年的慶典,女王也看他的辮子很帥,給了他個大十字騎士勛章。張蔭桓的英語說得很流利,向往西方世界,和英國駐北京公使竇那爾關系密切,在朝廷中是著名的“親英派”。

親英就是親日。雖然三年前簽署《馬關條約》時,張蔭桓被伊藤博文結結實實羞辱了一頓,但相逢一笑泯恩仇嘛,過去的恩怨就不用多說了,大局為重。張蔭桓決定把伊藤博文引見給光緒皇帝,交流一下明治維新的經驗。

總理衙門把這一天定在9月20日,光緒皇帝在接見前來請訓的袁世凱之後,接著接見伊藤博文。

而伊藤博文的到來,也讓另一個人“密切關注”,他就是康有為。

此時的老康正在制定“圍園殺後”的計劃,但是伊藤博文的到來又讓他看到另外一個機會。

康有為認為,對於伊藤博文這樣的大人物,好不容易來到清國,只交流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朝廷應該留住伊藤博文,由他來指導清國的變法——老伊既然能領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也必定能夠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幫助清國搞好變法嘛。

而聘任伊藤博文的機構就是懋勤殿。在康有為看來,懋勤殿一開,除了聘請他這樣的國內顧問,還可以聘請伊藤博文這樣的外國顧問。當然,也不能少了英國人,康有為已經叫他在上海的一位英國傳教士朋友(李提摩太)來京“候命”,等待入值“懋勤殿”。如此一來,這樣國內國際的顧問都有,“懋勤殿”就更加有要開設的理由。他老康也可以不日在皇上身邊辦公了。

於是,康有為一邊動用他的官場朋友上奏折,要求朝廷開設懋勤殿,聘請國內國際顧問,一邊在媒體上大肆炒作。老康看來,這是值得炒作的,至少要借伊藤博文在明治維新中的影響力,壯大一下變法派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