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戊戌變法:光緒和慈禧的權力博弈(第6/23頁)

他自掏腰包,將沒有傳遞到光緒手中的上書自費刊登在上海的一家報紙上。要知道,康師傅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傳播平台,因為他的文章是很不錯的,激情四射,憂國憂民,敢直接質問皇帝。這一招果然很靈,康有為幾乎一炮打響,一夜之間,他成了大家共同的“老師”、民間著名的“意見領袖”以及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甚至連“康聖人”的名號都喊出來了。

最早的炒作達人,看來非康有為莫屬啊。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1895—1898年),康有為越戰越勇,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奔走於各大城市,寫寫文章,搞搞演講,走走穴,不斷在媒體上曝光,名頭越來越響。1895年之後,朝廷對民間結社管控稍微松懈,康有為抓住大好時機,成立了一個打著學術名號的政治團體——強學會。

康有為的名頭終於更響了,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官場不得不注意到他,很多高官們都明裏暗裏表態支持康有為,這實際上是支持他們自己,因為這三年中朝廷高層一直在醞釀變法,官場的下一個主題就是“變法”二字,一些人親自加入了強學會,就連李鴻章也想加入,卻被狂妄的康有為拒絕(李是“賣國賊”)。老到的袁世凱雖然沒有親自入會(他還在觀察朝廷風向),卻向強學會捐了自己半個月的工資——500兩銀子。而當康門弟子梁啟超到武昌時,湖廣總督張之洞打開總督府所有的大門,還準備放禮炮迎接梁啟超,這原本是地方大員迎接欽差大臣時才使用的禮儀,梁啟超真是受寵若驚。

在做著這些社會活動工作的同時,康有為並沒有放棄他的老本行——上書。他又連續給光緒寫了兩封信,結果仍然是石沉大海。與皇帝搭上線,這是古往今來多少讀書人的夢想,以為影響了皇帝就能改變天下,康有為也不例外。但是天擡頭可見,天子卻只有一個,想讓皇帝認識你,並不容易。

就在康有為苦惱著如何才能去影響皇帝的時候,徐致靖注意到了他,在密折裏向光緒推薦。

對於康有為來說,這是真正的人生曙光,之前他搞了那麽多次上書,就是因為沒有一個中間人,沒有一個介紹人,現在由一個部級領導向皇帝推薦,這才是打通通向皇宮的道路!

光緒決定召見康有為。

康有為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了。他可以見到皇帝,親自闡述他的觀點,去“影響皇帝”。從而立之年給皇帝上書開始,他如今已經走到了不惑之年,到了這個歲數,人生真正“立”起來的事情似乎很少,真正“惑”的事情似乎也越來越少,不是它們不存在,而是沒有心情沒有興趣再去探究明白。當年的熱血和沖動已經變成了一種滄桑,中年的大叔不過是在滄桑中,為了那個埋藏在心裏不再說出來的夢想,繼續向前行走。

康有為來到了紫禁城外,他擡頭仰望了一下天空,再想了一遍與光緒可能出現的對答,練習了一下臉上的笑容。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康有為整了整衣服,進入皇宮。

這次會談並沒有在宮廷档案中留下任何記錄,所以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們談了些什麽。康有為後來的回憶錄記錄了這次談話的內容,但由於是“孤證”,把老康自己為自己貼金的這些對話搬上來是沒有意思的。可以肯定的是,盡管這次召見的時間比較長(兩人密談兩小時十五分鐘),但在召見後,光緒並沒有重用康有為。

召見之後,光緒任命康有為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也就是說光緒把康有為從建設部的候補處長調到外交部秘書處去兼職,康有為的級別也並沒有提升,還是六品。這跟譚嗣同等其他四人受召見後任命為“軍機章京上行走”是不同的,“軍機章京上行走”是四品。這就意味著以後康有為在公開場合見到皇帝以及上折子的權力都沒有得到——朝廷四品以上的京官才能上朝。

看來,在徐致靖等密薦的人中,康有為並沒有受到光緒的重用。

對於這個結果,康有為很是想不通。原本以為憑著他的名氣和“社會影響力”,光緒一定會把領導變法的重任交給他,讓老康在官場叱咤風雲。但光緒卻並沒有這麽做,沒給康有為相應的權力,也沒給康有為相應的平台,這是驕傲的康有為不能接受的。

而令康有為更想不通的是,光緒不僅這次沒有重用他,以後也沒有。在“獵頭”們推薦的人裏,康有為是最早受到召見的人,卻也是最沒有受到重用的人,這是康有為第一次見到光緒,竟然也是最後一次!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受到任何召見。

而康有為無法想明白的秘密,隱藏在另外一次有記錄的談話裏。

康有為與榮祿的一次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