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東淪陷,日軍史上首次跨過鴨綠江(第2/8頁)

不過日軍接下來要進攻平壤,並不那麽容易。

從地理上看,平壤的四周都是城墻,最高處達到十米,相當於三四層樓的高度,而最厚處竟然達七米,炮彈是很難炸開的。城墻上遍布著大炮據點,居高臨下射擊時的威力可想而知。平壤城內儲存著夠清軍吃一個月的糧食,而城外的日本士兵每人只剩下了兩個飯團子,軍官們每天只有兩碗稀粥喝。

自古以來,攻城之軍,一般需要有三倍兵力,在糧草充足、人員齊整的情況下發動進攻。餓著肚子是沒辦法打仗的。日軍不僅肚子餓,精神也不好,一路跋山涉水,沒個休息,馬上就要發動總攻。看來,占據有利地形的清軍如果能據險而守兩天以上,等到城外的日軍最後一點東西吃完餓得頭暈眼花之時,出城砍上幾刀便大功告成。

從牙山逃回來的葉志超是被李鴻章強令留在總指揮位置上的。在日軍到達平壤的兩天前(9月13日),葉志超向李鴻章請病假,聲明自己連飯都吃不下,即將病危,守衛平壤的重任還是交給別人來做。李鴻章嚴詞拒絕了。然後,葉總指揮又給李鴻章發了一封請求再派援軍的電報。

接到這封電報的李鴻章,派出了增援平壤的陸軍前往大東溝,並由北洋艦隊護衛運兵船。然後,到達平壤的日軍做了他們的第一件事:割斷電報線。

葉志超更加郁悶了。沒了電報線,平壤就和天津方面徹底失去了聯系,葉志超大人有點六神無主,緊張的氣氛從他開始四處蔓延。在高級將領的軍事會議上,他主張先撤到鴨綠江,一開始大家都沉默不語,畢竟大軍來平壤就是來守城的,現在據險而守,以逸待勞,卻不戰而退,至少面子上就說不過去。

經葉志超同志再三做思想工作,部分將領的信心開始動搖了,他們發言:現在還不能撤,等日軍攻過來,我們就撤。

葉志超找到了知音,連忙說:好!眼看大家就要對主動棄守形成統一意見。

正在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了,他並不同意葉志超的意見,並且大聲呵斥了要求撤兵的將領,他慷慨激昂地說道:“敵人孤軍深入,正是出奇兵痛擊,令敵止步於此的好時候!國家設機器,養軍兵,年耗軍費數百萬,正為今日!如若不戰而退,我們何以報效國家?”

左寶貴的選擇

兩個多月前,當清日局勢出現緊張時,李鴻章給奉軍統領左寶貴寫了一封信,請“左寶貴吾弟”幫忙出兵,應對可能要爆發的朝鮮戰爭。7月3日,這封親筆信到達了左寶貴的案頭。

雖然左寶貴的級別要比李鴻章低很多,但他可以有兩個選擇:答應或者拒絕。

為了揭開這個奇怪的答案,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清國軍隊的情況。

最早的軍隊是我們熟知的滿洲騎兵,總稱八旗。八旗實際上有二十四旗,因為它有滿族人的八旗(滿八旗)、蒙古人的八旗(蒙八旗)和漢族的八旗(漢軍八旗)。

蒙古人是滿人打天下的合作夥伴,而漢軍旗是那些在入關前與滿人合作的明朝將領的軍隊,總之他們都是為打江山出過力的。於是,在坐江山的期間,他們享有特權。只要你是旗人,你的兒子從生下來開始哭的那一聲起就是國家養的軍人,有固定的工資和口糧,這就是八旗子弟,世襲待遇。為了保證八旗血統的純正性,滿漢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漢軍八旗除外)。這就使得皇帝只能在滿人和旗人中選秀女,相親對象很是狹窄,喜歡漢族美女的乾隆皇帝只好多次去江南,留給了現在電視劇編劇們無數創意源泉。

作為一支軍隊,八旗軍的特殊性在於沒有任何一位漢人可以調動它,它歸朝廷直接控制,漢人督撫是沒有權力調動八旗兵的。這種體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統治的長治久安和軍隊的“不變質”,但由於飯碗來得太過容易,腐敗問題是八旗軍後期最為嚴重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騎射本來是八旗軍的絕技,而軍官們卻以騎馬為恥,外出要坐轎子,久而久之,連上個馬都困難。每座八旗軍兵營的周邊幾乎都有娛樂一條街。一到夜晚,就停滿這些八旗軍將領的轎子,而士兵們也有事幹,鬥雞鬥蟈蟈,遛鳥聽戲,反正也不愁吃喝。軍隊內部的升遷是拿銀子開道,買個什麽樣的軍職需要多少銀子,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武功再高,戰功再多,沒有銀子打通關節,那也是很難升遷的。

毫無疑問,這不再是一支軍隊,而是一群寄生蟲。朝廷對這種現象很憂慮,知道一旦真正有戰事,這群人是指望不得的。幹脆繼續拿錢養著他們,但在國防軍事上拋棄八旗軍,開始從漢族人裏征兵,編練另外一支正規軍——綠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