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戰爆發:世界第六大艦隊屢犯低級錯誤(第6/12頁)

這一炮,打得那是——相當準。

炮彈穿過吉野艦體後在甲板上爆炸,吉野的甲板上頓時燒起大火。吉野艦長河原要一望著艦體洞穿的吉野,心裏百般不是滋味,看來強大的定遠果然名不虛傳。

這發炮彈宣告了北洋艦隊——旗開得勝!

然而吉野沒有退縮,救火的同時,河原要一指揮炮手瞄準定遠。而這一次的瞄準,也非常有水準。

在聯合艦隊和北洋艦隊的軍艦中,遠距離瞄準使用的都是當時通用的“六分儀瞄準法”。

在先進的瞄準儀出現之前,六分儀瞄準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瞄準方法。具體方式是先派一名觀測兵站到很高的指揮觀測台上面,手拿六分儀水平測距,得出相對距離後傳話給炮手,炮手根據距離修正炮管的高低角度。很顯然,這種比較原始的方法還要受到戰場上煙霧彌漫的幹擾,精準度很難保證(科學數據:使用六分儀瞄準在敵距4000米時誤差為170米左右)。

兩支艦隊中唯一不使用六分儀瞄準,而是用一種更先進的瞄準方法的,就是吉野。

前面已經介紹了,吉野是一艘剛剛下水半年的軍艦,在建造過程吸收了很多當時世界的先進技術,其中之一就是將六分儀變成了鏡瞄儀。

所謂鏡瞄儀,就是一種使用起來類似望遠鏡的瞄準儀器,使用時只要將目鏡焦點對準目標,就能快速顯示出目標距離。

河原要一命令瞄準的不是別人,正是正站在定遠指揮台上指揮的一個人——丁汝昌。

丁汝昌並不知道吉野號上有如此先進的瞄準儀器,也不知道危險已經朝他臨近了。

“發炮”!河原要一一聲斷喝,一發120毫米口徑炮彈飛向丁汝昌。如果丁汝昌中炮,北洋艦隊損失主帥,後果不堪設想!

鏡瞄儀還是有誤差的,炮彈並沒有擊中丁汝昌,也沒有擊中指揮平台,而是在一旁爆炸。丁汝昌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而即使是在旁邊爆炸,炮彈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視的。

丁汝昌被這巨大的沖擊力卷上高空,重重地跌落到甲板,他的左腿被落下的碎物壓住,無法動彈。幾乎在落地的同一時刻,恐怖的大火沖天而起,火苗竟然貼著甲板和丁汝昌的身體燃燒,這是一種奇怪而恐怖的大火,就像事先給著火點澆上了一層油。這個秘密將在接下來的戰鬥進程中揭曉。而丁汝昌雖然躲過了炮彈,卻即將被烈火吞沒!

情急之下,旁邊士兵用刀割破丁汝昌身上的衣服,才將丁汝昌從火焰中救了出來。而此時的丁汝昌已經嚴重受傷了,無法站立。

士兵們想把丁汝昌背走,離開危險地帶,但丁汝昌堅決不離開甲板,他表示:我就坐在這裏督戰,鼓舞軍心!

在過去很多的書中,關於丁汝昌的受傷是另外一個過程。也就是定遠發第一炮時震塌了年久失修的指揮觀測平台(艦橋),導致丁汝昌跌落甲板。這種說法曾經廣為流傳,因為它是北洋艦隊管理混亂和腐朽的證據。開一炮沒有打中敵人,卻震傷自己的主帥,這確實是世界奇觀。

但仍然有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其中包括我。

在找到定遠艦的模型後,根據定遠前主炮和艦橋的位置和距離,發現這種說法並不能成立。如果定遠發炮就能震塌自己的艦橋,只有一種可能:這個橋上根本不能站人,站上去就得塌,而丁汝昌和其他人員一直站在艦橋上。實際上定遠的艦橋是非常堅固的,木質鋼皮,蟲子也咬不進,當年從德國訂購定遠時,由清國方面派人全程監管,德國人也並沒有偷工減料。

在綜合了中外史料後,我們還原了以上的過程。

作為主帥,丁汝昌的勇氣是可嘉的,他的英勇也大大地鼓舞了定遠艦上的士兵。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是丁汝昌沒有意識到的。這是一個嚴重的疏忽,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將給後來的指揮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

伊東佑亨的算計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吉野。在擊傷丁汝昌後,形勢又對聯合艦隊極為有利了,但河原要一並沒有趁勝廝殺,朝已經著火的定遠繼續發炮,而是按照伊東佑亨事先安排好的部署:率領先鋒隊軍艦向左大轉彎,全速沖向北洋艦隊“人”字形陣內!

在上一場的牙山灣海戰中,先鋒隊的轉彎是為了誘使濟遠駛出狹窄的牙山灣航道,以便發揮速射炮的威力,那麽現在這個轉彎是為什麽——難不成轉彎還有上癮的?

這正是伊東佑亨在戰前的戰術安排:在先鋒隊繞過前面的定遠等軍艦之後,就可以實施日軍最愛用的一招——包抄了。而包抄的戰術對北洋艦隊恰恰是致命的:北洋艦隊“人”字形陣腳是基本沒有什麽反抗能力的超勇、揚威等弱艦,在炮火的打擊下,最容易被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