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兩國戰前軍力對比(第6/7頁)

這份通牒名義上是發給朝鮮政府的,實際上是為與清國開戰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因為作為屬國的朝鮮政府不可能同意這樣的通牒,一旦三天過後,日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占領王宮,逼迫國王下令“請日軍幫忙”驅逐清軍,到那時,日軍將有一個進攻清軍的理由!

接到消息,李鴻章終於徹底絕望了,他終於明白一場和日本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天津直隸總督衙門開始手忙腳亂地部署向朝鮮增兵。

由於日軍已經控制了仁川和漢城,李鴻章決定:派一萬大軍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占據漢城以北260公裏的朝鮮第二大城市平壤,以平壤為集結之地。

但此時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牙山還有之前派出去的原本用於平叛東學黨的2500名清兵,他們此時已經成為深入到日軍集結地——漢城周邊的一支小部隊,孤軍深入,極為危險。李鴻章決定派軍艦到牙山海面接上他們,運到平壤與大軍匯合。但牙山部隊的統帥葉志超提出了另外一條意見。

葉志超認為,牙山緊鄰仁川,而仁川有七八條日本軍艦,走海路不安全。所以他建議部隊仍然駐紮在牙山不動,萬一日本真的開戰,還可以和平壤大軍夾擊日軍!

接到電報後,李鴻章覺得有道理。但安全問題又實在太讓他放不下心了。於是他想到了另一個辦法:再從海路向牙山增派2500人的增援部隊!

對於這個奇怪的辦法,我們一時是很難理解的。既然運兵出去的海路不安全,那麽運兵進來的海路也同樣不安全。這個問題李鴻章不會想不到,不過仔細推敲一下,我們就能明白李鴻章的深意。

一直到現在為止,李鴻章仍然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日本真的會和清國開戰,所以他把主力派到平壤,希望能夠“震懾”日軍,避免開戰。而葉志超的想法跟李鴻章也是一樣的,他認為只要自己老老實實地在牙山待著,不挪窩,不給日本人任何“挑釁的機會”,戰事就有可能避免。

李鴻章很快找到了一個兩全的解決辦法,這個辦法可以既不“刺激”日本人,又能讓海路運兵的安全有些保障。

這個辦法就是租幾條英國籍的船去運兵,而不需要派出北洋艦隊去護航,只需要派一兩艘軍艦在牙山岸邊的登陸點進行現場警戒即可。

李鴻章認為,“有萬國公法在,誰先開戰,誰即理拙”,日本人絕對不敢挑起戰端。更何況日本人再怎麽狂,也不敢朝掛著大英帝國國旗的船開炮吧!

從怡和洋行租來的三艘英國籍輪船很快準備好了,它們將改裝成運兵船,把天津的2500名清軍分批運到朝鮮牙山。按照“無需護航只需在登陸點現場警戒”的計劃,清國的北洋艦隊並沒有主力出動,為運兵船護航,只派出了巡洋艦濟遠、練習艦威遠和屬於廣東艦隊的炮艦廣乙三艘軍艦先期趕往牙山。

與此同時,日本戰時大本營命令所有正在清國的軍艦返航。原來,雖然兩國一直在摩擦,但“友好交往”也沒有中斷,日本派出了幾艘軍艦在福建馬尾港和威海進行訪問。這幾艘軍艦返航後,日本本土所有軍艦將集結在佐世保軍港,統一編隊的聯合艦隊即將成立,日本將要用全國所有的軍艦去打響和參加戰鬥!

大家都在安靜地等待最後通牒的期限——7月23日零時的到來。等待清日兩軍的,都是不可知的命運。

7月23日這天,在不同的地點,發生了不同的事情,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一個個地說。

漢城——朝鮮王宮:兵變!

可憐的朝鮮國王,自從接到最後通牒後,他就一直毫無辦法,驚恐萬分。拖到最後好歹給了日本人一個答復:清國的軍隊確實是我們請來的,我們已經通過唐代辦(唐紹儀)奏請大清國撤兵了。

言外之意是:天朝不撤軍,我們也沒辦法啊,別欺負老實人好不?

日軍知道該怎麽做了。23日零時,漢城日軍向朝鮮王宮發起進攻。在沖進王宮後,日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斷朝鮮和清國之間的電報線路(封鎖消息),然後逼迫朝鮮國王下旨:廢除對清國的屬國關系,朝鮮“請求日軍”將牙山的清軍驅逐出境!

拿著這份矯詔,日軍有了進攻清軍的“名正言順”的理由。

佐世保軍港,聯合艦隊起航

編隊完成的聯合艦隊正在等待起航前的檢閱。這是一個梯隊型編隊,三艘速度最快的軍艦組成第一先鋒隊(遊擊隊),它們將作為攻擊清國軍艦的先頭艦隊,旗艦為下水不到半年的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軍艦——吉野號。巨炮戰艦組成主力隊,作為決戰的主要力量,旗艦是松島號——同時它也是聯合艦隊旗艦。其他老弱軍艦組成第二先鋒隊,主要做後勤保障和警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