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馬關條約》:賠得遠比紙面上多(第4/4頁)

要求用英鎊支付賠款,除了匯率問題,還在為幣制改革作準備。當時由於國際市場上金價上升,銀價下挫,世界上各強國先後將幣制改為金本位制,而日本和清國一樣,還是銀本位的國家,要改為金本位制就需要動用大量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了,而日本的外匯儲備是不夠的。在獲得巨額英鎊後,日本提取了一部分作為儲備。1897年10月1日,日本成功地改為金本位制。

改成金本位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成功地繞開了國際銀價下跌帶來的風險,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從此可以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參與金融運作,直至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好吧,日本的賬算完了,大家是不是可以長出一口氣休息一下了,畢竟數字是枯燥的,看起來沒意思,不過還要耽誤大家一點時間,因為清國的賬還沒有算完。

因為清國還給日本的錢是借的,而借又是有利息和回扣的。

兩筆最大的數目:向俄國和法國的聯合財團(華俄銀行)借了一億兩白銀,付給對方回扣5.875%,年息四厘,分36年還清。向德國和英國的聯合財團(德華銀行以及匯豐銀行)又借了一億兩白銀,回扣6%,年息五厘,分36年還清。

這36年期間,不許提前還清——那樣就沒利息了。而外國人並不擔心清國還不完,因為這些借款都是以清國的海關收入和其他常規稅收作保,清國收的這些稅必須先交到這些銀行,銀行先扣款,而總體負責清國海關收稅工作的第一領導(海關總稅務司)是由英國人擔任。

借了兩億兩,似乎已經差不多了吧?錯!我專門研究了一下,這兩億兩白銀的借款,最後用於支付賠款的,只有大約1.3億兩白銀,其余7000萬兩左右一部分是給了外國銀行的回扣,但還有一小部分,下落不明,它是被各種“中間人”作為傭金抽走了,或者被具體經辦此事的清國政府部門裏的人盤剝了。

就這樣,我又統計了一下,為了這三年的還款,朝廷總共向外國銀行借款7次,共計白銀3.7億兩,加上利息、回扣等,這3.7億兩白銀又翻了一倍,變成了七億兩以上。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手段,英法德俄等西方國家總共從清國掠走了三億多兩的白銀,通過清日一戰,他們附帶發的財並不比日本少多少。

為什麽清國組織的六方會談一次次失敗,為什麽西方國家始終並且一致支持日本開戰,從發財的角度,找到了原因。

而清國的損失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更致命的是,它打開了一扇門,一扇讓其他強國蠢蠢欲動的門。

當時的西方媒體報道: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人看到了清國朝廷真正的無能。後面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話是:大家快來搶啊。

本來通過洋務運動,清國給了它自己以及整個世界一個幻覺:它已經強大了,列位要想像鴉片戰爭時期那樣強力侵略清國不得不有所忌憚了。但不信邪的日本人打破了這個幻覺,擊碎了清國洋務運動的虛假繁榮,踏破了清國人民的強國夢,從日本開始,列強開始了大家快來搶的瓜分行動。

繼續算賬

前面我們計算了日本的直接收入,是時候計算一下他們的間接收入了。間接收入是算不清的,但算不清並不等於就不能算,更不等於不需要算。

第一筆間接收入是日貨在各通商口岸免除的稅和厘金。

而第二筆間接收入數目更加龐大,通過《馬關條約》,日本獲取了它的第一個殖民地——台灣。從1895年開始,日本強占台灣直至1945年,在這50年間,日本從台灣收稅以及獲得其他物資。

而當日本人以為他們可以靠條約輕松得到台灣的時候,為了反抗割讓台灣,台灣人民開始團結抗日,英勇地抵抗日本侵略者。這是一次在歷史書中很少被詳細記錄的戰鬥,孤軍奮戰的台灣民軍最終也走向了失敗,但是他們從未屈服!我把這次戰鬥較詳細地記錄下來,因為在這場戰鬥中,有值得我們緬懷的,有值得我們感嘆的,更有值得我們銘記的——

真正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