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馬關條約》:賠得遠比紙面上多(第3/4頁)

為了目前或者將來的利益,這三個同床異夢的國家暫時聯合了,共同把軍艦派到了日本海,要求日本立即把遼東半島還給清國(好讓俄國將來奪走),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國軍艦就要朝日本本土開炮。

日本暫時是對付不了俄國的,放棄遼東這塊大陸地區,實在不甘心啊,日本人找了老大哥英國。在清日戰爭之前,英國已經是日本的盟友,在清日戰爭最緊要的關頭,英國曾接連貸給清國兩筆總額接近一億兩白銀的巨款,但如果我們認為英國這是在幫助清國就錯了,恰恰相反,英國人的目的是幫助日本。這和日本在戰爭中並不想那麽早開始和談是一致的,貸款給清國,是使清國可以勉強維持戰爭而不是立即投降,從而使戰爭能夠進行到日本希望達到的程度,從而使簽條約時日本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他們想要的。

日本人相信,憑著這層關系,老大哥會繼續支持他們的。

但老大哥此時有自己的考慮了,老大哥是在清國最大利益國,它的政策核心是保守,維持現狀。英國不能單純為了日本的野心而和那三位大佬結仇。所以英國人很客氣地拒絕了日本(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卻也不得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你們之提議,而援助你們)。

日本只好忍下來,把遼東還給清國。但還要還得體面,這個體面就是不改變《馬關條約》的全文,免得在國際上留下日本迫於三國壓力修改條約的印象,日本再與清國簽署一個附屬條約,宣布放棄遼東。這個附屬條約就是歷史上的《遼南條約》,它是各位大佬之間利益分贓協議,清國只能簽字而已。

而日本並沒有宣布“無條件放棄”,放棄是有條件的,用伊藤博文的話來說,就是“對三國全然讓步,對清國一步不讓”。遼東本來是日本的,現在還回去,清國就要用錢買,多少錢?3000萬兩白銀。

就這樣,清國僥幸保住了遼東,但賠款總額增加到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的細賬

我們來清點一下日本人發的財吧。

下面的算賬將會很精細,我爭取不漏過一分一毫,雖然實際上這不可能,但我仍然打算這麽做。

2.3億兩白銀,日本提出要求要用英鎊支付。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匯率知識了,當時國際銀價下跌,一兩白銀換得的英鎊減少,通過匯率手段,日本又成功地多榨取了白銀約1500萬兩。此外,日本規定所有賠款必須在三年內最多分八次交清,在錢全部到手之前,日本不從威海撤軍,清國還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駐軍費”白銀50萬兩,三年總計150萬兩。

不要小看這些小錢,清國地大物博,可以不在乎這些小錢。日本人只知道用手指數錢的時候很爽。

而賠款交清前,是要計利息的。

按照規定,清國在第一次交付後,剩下的賠款日本要按年息5%收取利息。2.3億兩白銀每年的利息就是1000多萬兩白銀,日本不僅增加了收入,還保障了清國拼命還錢,越早還清越好。

除了條約規定的賠款,還有一項我們不要忘記了。那就是日軍在戰爭中得到的戰利品。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日戰爭之中,日軍全軍擁有的野戰炮只有300門,而他們繳獲的大炮有608門,投入產出比為1比2。

整個清日戰爭,日軍僅消耗炮彈34.09萬發,子彈124.18萬發。而他們繳獲的炮彈有260萬發,子彈有1745萬發,投入產出比就不要算了,如果誰炒股能有這樣的結果,估計他會請所有認識的人吃個飯的。

日軍的戰利品還有很多,比如北洋艦隊沒有沉的軍艦,繳獲的7000多枝13連發毛瑟步槍。368匹馬被日軍牽回了日本,1.7萬石軍糧被日本人運了回去,其他的在清軍軍營中繳獲的軍餉——金磚、金幣、銀錠,很難統計。

曾經有專門的人做了一項深入研究,最後得出了結論,我在這裏也引用這個結論:日軍僅在戰利品這一項獲得的收入在八千萬至一億兩白銀之間。

七算八算,日本獲得的直接財富在白銀3.3億兩以上,這個數字是兩次鴉片戰爭賠款總額的近十倍,是清國當年度財政收入(8000萬兩白銀)的四倍,日本當年財政收入(6000萬兩白銀)的五倍。日本人打了半年的仗,獲得了五年的直接收入。

清國最終在1898年5月,分四次將以上這些賠款向日本全部付清。

日本用這些賠款投資建立了軍火、鋼鐵、鐵路、航運、采礦、電報電話等近代企業,快速地完成了產業革命。數據顯示,在獲得賠款的第一年(1895年)至1900年的五年裏,日本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於明治維新以來至戰前30年的總和。除了完成產業改革,他們還成功地完成了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