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全軍覆沒:北洋艦隊最後一絲希望被黨爭掐滅(第2/8頁)

在接到李鴻章的第二次請求後,李秉衡很大方:那就派1500人過去吧!但他們與其說是士兵,不如說是另外一種身份的人群——民工。

他們是平時負責修黃河大堤的民夫,以軍事化組織和管理編成“河防軍”,每300人編成一營,每營有一件共用的武器——鳥銃或者擡槍,其余的就是扁擔鋤頭了。

見到李秉衡一直在敷衍,李鴻章也顧不得那麽多了,只好命令自己的部下——威海陸路炮台統領戴宗騫想辦法。榮成的防務是歸李秉衡管的,不歸戴宗騫管,戴宗騫只好“越權”向榮成派出了300名正規軍,配備四門行營炮——於是就有了這1800人。

面對這1800人的弱旅,榮成日軍用幾發炮彈解決戰鬥,然後輕松完成登陸。日軍的行動是迅速的,三萬多名日軍、三四千匹戰馬,大量武器彈藥,只用了五天完成全部登陸。

李鴻章沒有求到李秉衡的援兵,但是,在日軍登陸期間,光緒曾向李鴻章下達命令,要求北洋艦隊出動,從威海基地開到榮成阻截日軍登陸,而李鴻章也並沒有執行這一命令。在他看來,北洋艦隊只有老老實實待在威海基地,才是安全的。

日軍登陸後,大山巖在榮成縣城設立了上岸後的第一個司令部。日軍接下來的行動連小孩子都知道了:他們即將進攻威海。

由於威海兵力空虛,而李秉衡的重兵仍然集結在煙台、蓬萊一帶沒動,李鴻章只好再一次請求李秉衡增派援兵,但李秉衡表示:就算我把整個大軍都派過來,總兵力也只有日軍的一半,我要先向朝廷求援軍,請軍機處出面派大軍馳援山東。

李秉衡請求朝廷加派援軍的急電發到了軍機處。李秉衡和李鴻章都在等待著朝廷的援兵,等著吧,耐心一點,一定會有結果的。

有人可能要問了,作為國防大省,山東全省的兵力為何會如此之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山東原本的兵力是不止這些的,但他們被調走了。

調往了哪裏?奉天。

當日軍在東北進攻危及奉天的時候,朝廷在奉天周邊集結了10萬兵力,現在,日軍在東北戰場還留有第一軍和部分第二軍,只要日軍不撤,朝廷就不敢調走奉天周邊的重兵,哪怕總兵力是日軍的好幾倍,也不敢調走一兵一卒——因為那裏是“陵寢重地”。

所以,盡管在東北的日軍采取了守勢,而且離奉天還很遠,盡管軍機大臣們知道當務之急是將奉天一帶的山東軍回調,但沒有人敢上這個折子。

還是別找罵了吧。奉天的死人是要比山東的活人還重要的,這就是朝廷的邏輯。

那麽就近調天津的吧?王公們更不會同意了。

天津乃京城門戶,京畿重地,大家的金銀財寶以及豪宅名馬都留在京城,萬一京城有失,誰可擔罪?雖然大部分跡象顯示,榮成日軍下一步將進攻威海,但誰能保證他們不繞道進攻北京?日軍狡猾狡猾的有,不得不防啊。

所以,無論舊都奉天還是新都北京的守軍,都是不能調的,前者是死去的權力階層安葬的地方,後者是現在的權力階層生活的地方,從這兩個地方調一兵一馬也不行。李鴻章很明白朝廷的心思,提出了他的戰略:海軍嚴防渤海以固京畿,陸軍力保奉天以安陵寢。不出所料,這個戰略很快得到朝廷(慈禧)的批準。還是李大人聰明啊。

軍機處最終決定:調南方的!上次為協防旅順,調動的是福建的部隊,這次調貴州的好了。

李秉衡大人正眼巴巴地等待貴州古州鎮總兵丁槐率領的雲貴援兵到來。這支援兵最終在什麽時間會到達,我們以後會知道。不過,在李秉衡看來,既然他沒有得到朝廷的援軍,而日本軍艦仍然在蓬萊、煙台打炮,他就不能把大軍派向威海。盡管從煙台到威海十分的方便,但調兵又不是去上個班,不是路途的方便能起決定作用的。

好吧,從慈禧、光緒到李鴻章、李秉衡,從最高統治者到總指揮到中層將領,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賬。所謂指揮混亂,沒有統一的指揮,也沒有一致的戰略,它並不是來自別的地方,而是來自清國最高權力中心——皇宮。

這真是一場自上而下開始的大混亂。現在我們知道了,威海陸路防衛面臨的情況是:無援軍。威海的陸軍只能依靠5000人去對付日軍的三萬大軍,一個兵的援軍也沒有,你們守吧!

1895年1月25日,日軍離開榮成向威海進發了。這將是一場炮台的攻擊和守衛之戰。當榮成的日軍還在登陸狀態,沒有完全登陸時,威海陸軍統領戴宗騫向他的領導李鴻章提出自己應該率軍主動出擊,去榮成阻截日軍。即使不能阻截,也能夠以遊擊之戰騷擾遲滯日軍向威海的進軍,為威海等來援軍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