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旅順失守,大清最強防禦體系被輕松突破(第5/8頁)

鐵打的旅順,果然名不虛傳!

為了取得作戰的把握,大山巖命令:全軍在大連灣休整10天,然後全力進攻旅順!

進攻旅順的任務又落在了乃木希典的頭上,他又在組建敢死隊,乃木希典向大山巖報告了預備的敢死隊隊員名單:500人!

“少了!”大山巖說。於是增加到800。

“還少!”

那增加到1000吧。“還少!”……敢死隊的人數最終增加到了1500人!

大山巖已經作好了付出重大傷亡的心理準備。

乃木希典率領的作為先頭部隊的敢死隊出發了,他們首先進攻的是陸路上的椅子山炮台。這次乃木希典吸取了前幾次戰鬥的經驗教訓,並沒有一開始就強攻送死,他命士兵先把大炮擡上椅子山,形成臨時炮台,與對面的清軍炮台對轟!一陣猛轟後,日軍的炮火終於占據了上風,清軍的炮火被壓制,敢死隊隨即發起了沖鋒!清軍居高臨下射擊,日軍紛紛中彈倒地,滾落山谷,但他們冒著子彈,踏著屍體前進,再次沖鋒!然而,山頂的火力還是過於猛烈,敢死隊一時無法攻上山頂強奪炮台。

乃木希典命令:停止沖鋒,重新部署。將大炮從正面集中對清軍火力進行壓制,敢死隊則從兩側迂回前進!

清軍雖然占據地形優勢,但無法顧及日軍的兩面沖鋒,但這並不是戰勢落於下風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清軍一味地依靠炮台,而沒有從炮台裏沖出來發動反沖鋒的勇氣。清軍是居高臨下向下沖鋒,端的是“一陣旋風沖下,殺敵無數”,而日軍是仰攻,不利瞄準,不利射擊,不利跑動,脖子那叫一個酸。

沖鋒的日軍離炮台越來越近了,距離已經不到百米,他們一面開槍,一面不要命地向炮台沖去。而炮台裏的清軍也終於沖出來了——不過他們不是沖向了日軍,而是背山的方向——逃跑!日軍成功地強奪了陸路上的第一座炮台——椅子山炮台。

緊接著,二龍山炮台也被日軍用同樣的方法強奪。

而徐邦道率領他的士兵駐守在雞冠山炮台。

從金州撤退後,徐邦道重整了軍隊,主動駐防陸路上最重要的炮台之一。對於徐邦道,乃木希典已經領教了他的厲害,不敢怠慢。他命令敢死隊重新集合,而後方也派出了大批量的增援部隊,從四面包圍,向山頂強攻!

徐邦道拔刀立於炮台上,他很清楚:他面臨的又將是一場失敗。無論何時何地,日軍總是士氣高昂,一往無前,奮不顧身,不論采用什麽樣的方法,他們一定要達到目的。當進攻受阻時,他們的援軍總是會很快到來,而相反,清國的士兵,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而戰,誰值得他們去犧牲性命,他們等待援軍就像在等待一個傳說一樣。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英勇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很快就會走向它的反面——懦弱、怯戰。

這是兩種不同的軍人的處境。

失敗並不可怕,大部分的失敗是“成功的失敗”,為成功積累經驗,而有一種失敗是完敗,一敗塗地,一敗到底。

即使我無法改變失敗的根源,即使無力去影響別人,我也要讓敵人付出流血的代價。一死以殉朝廷,如果朝廷不值得殉,那麽一死以殉道,一死以殉戰,這是作為軍人的選擇。

“發炮!”徐邦道大聲斷喝,雙眼噴血!

在徐邦道的鼓舞下,日軍的前幾次進攻被打退了,但他們從來沒有退卻的跡象,退回去整理整理隊伍,又重新開始往上爬!從進攻金州開始,日軍一直在進行這樣的爬山運動,不論生死,不計後果,徐邦道又一次面臨敵軍數倍於己的危境,但這時候,他發現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指揮作戰的日軍少佐進入了射程,徐邦道指揮炮手瞄準,一炮過後,少佐陣亡,被炸成兩截,這是清日戰爭以來日軍犧牲的最高軍官。徐邦道覺得賺了,在日軍合攏包圍圈之前,徐邦道率兵突圍了。

雞冠山炮台的戰鬥也是日軍在陸路上遇到的最強抵抗,隨著雞冠山炮台失陷,其他陸路炮台一個個淪陷了。日軍立即向旅順港口推進,去攻破海防炮台!

在海防炮台體系中,第一個攔路虎就是黃金山炮台。黃金山緊鄰旅順軍港,是進入軍港的門戶,地勢較高,站在黃金山炮台上可以俯瞰旅順全城。由於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裏修建了整座旅順軍港最大的炮台群,1600名清軍在這裏扼守。

日軍又在補充敢死隊的人數。不過,他們將很快知道,這個行動是多余的。

因為龔照玙大人出場了。

旅順駐軍雖然都屬於淮軍,但由於各自負責海防和陸防,沒有統一指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駐軍中設有前敵營務處,負責調配各軍,也就是說營務處負責人相當於統帥。前面我們知道了,領導叫龔照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