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兩國戰前軍力對比(第4/7頁)

陸奧宗光的狡詐已經露出了尾巴。按照他這個方案,清國自動放棄朝鮮,日本不勞而獲,想得很美。李鴻章用委婉的語氣拒絕:你們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認為朝鮮的“內政改革”,只能由朝鮮人民自己實施。我國向來不幹涉他國內政,也希望其他國家不要幹涉別國內政。即使你們不承認朝鮮為大清藩屬國,至少也應該承認朝鮮為自主國,更沒有幹涉一個自主國內政的權力,所以我們兩國都應該同時從朝鮮撤兵。

而陸奧宗光的回答很具有流氓水準:我大日本帝國是為了朝鮮的和平穩定,才認為有實行種種計劃的必要,既然現在我們兩國政府的觀點都不相同,那麽,我國又怎能從朝鮮撤軍?

陸奧宗光後來把他與李鴻章的這場外交爭鬥寫成了一個回憶錄——《蹇蹇錄》(“蹇蹇”兩字出自《易經》,表現了一個為天皇實誓死效忠的王臣形象)。這個外交照會,就是陸奧宗光在《蹇蹇錄》裏自稱的“對清國第一次絕交書”。

李鴻章也耍起了流氓,他作出了暫時妥協,同意對朝鮮實行“內政改革”,但前提是必須先共同撤兵——這顯然是個拖延計。而陸奧宗光並不上當,他的答復流氓得更徹底:“我看你們清國政府是有意找事,今後如果有不可預料的事件發生,我們日本政府是不負責的!”(清國政府有意滋事也。嗣後因此有不測之變,我政府不任其責!)

這就是所謂的“對清國第二次絕交書”。相比第一次,我們發現,現在日本不僅不撤兵了,還倒打了一耙,把開戰的責任推到清國。

談出這個結果,英國人失望了,他們親自出手,向日本提出在仁川設立“中立區”的設想:任何國家的軍隊都不得進入仁川。迫於英國人的面子,陸奧宗光將這個方案上報給了睦仁。而睦仁的批復是:不同意。

仁川是日本從本土運兵到朝鮮最重要的中轉基地,這個戰略要地不能丟。

英國又提出:在朝鮮國內劃一條線(類似於後來的三八線),漢城以南歸日軍占領,漢城以北歸清軍占領。這個方案日本已經占了很大便宜,但是睦仁依舊沒有同意——日本的野心不是半個朝鮮,而是整個朝鮮以及清國大陸!

有了天皇的撐腰,陸奧宗光開始反過來利用英國害怕的東西了,他知道英國最擔心的是俄國,俄國最戒備的也是英國,這就讓他找到了可以互相利用、左右開弓的東西。陸奧宗光“委婉”地提醒英國外交部:和清國開戰,日本已經取得了同俄國的諒解協議,如果英國一再幹涉下去,老毛子就要出兵!

這個信息給了英國很大的震動。英國在亞洲並沒有對俄作戰取勝的把握,所以他們並不願意跟俄國發生直接沖突。而經過幾次交手,英國已經對日本刮目相看。

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這就是一幫不要命的賭徒。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為了得到這一切,不會妥協。他們可以暫時退讓,但不會永遠退讓。這些矮個子的家夥是一群厲害的角色,從來不考慮犧牲,也不考慮國破家亡,更不會考慮統治的長久,只要有需要,連睦仁都會拿著大刀沖出皇宮!

這一看法的改變影響了接下來英國對朝鮮問題態度的改變。

陸奧宗光敏銳地探知了英國人態度的變化,他趁機向清國放了一把火,把參謀本部掌握的軍事情報提供給了英國人:老大,你們看,在談判期間,我們日本一直做著戰爭的準備,所有的部署都已經完成,完美無缺。而清國的軍事防禦仍然很松懈,甚至在北京周邊都沒有做什麽準備,一旦真正打起來,清國是打不過日本的!只要英國不阻礙日本開戰,日本保證將來分點好處出來!

英國不得不重新考慮:看來這小日本是無法抑制的,正好可以扶持起來作為自己的小弟,讓它們的勢力進入朝鮮,在朝鮮將日俄兩國拴在一起,這樣,英俄矛盾將來就會轉變為日俄矛盾,英國再在其中進行挑撥或者斡旋,坐收漁翁之利!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英國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英國外交部通知日本:只要你們不在英國在亞洲利益中心——上海及周邊地區作戰,我們就同意你們對清國開戰!

陸奧宗光十分爽快地答應了,據說他還為英國人立了個字據。

而陸奧宗光也看出了英國人的心思,他開始向英國伸手要點東西,這個東西,是一個新的條約。

在幕府時代,西方列強強制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明治維新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原先不平等條約一個個地廢除,只剩下了最後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這就是與英國簽訂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為了廢除這個條約,陸奧宗光之前跟英國人談判了幾十次,想盡一切辦法,但一直沒有成功。日本國內大為不滿,批評他是“軟弱無能的外交”,現在,為了充當英國在亞洲的小弟,陸奧宗光提出必須廢除這個條約。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