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兩國戰前軍力對比(第3/7頁)

局勢已經讓李鴻章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仗都還沒開始打,就被倭寇給“嚇”回來,這很沒面子。但李鴻章有苦說不出。對於清軍的戰鬥力,李鴻章還是比較清楚的,這是一支早已是貪腐橫行的軍隊,只能用於對付東學黨之類的起義軍,跟其他國家真正的軍隊作戰,沒什麽戲,對日本作戰也沒有取勝的把握。考慮到這些,李鴻章有點灰心了:算了吧,朝廷沒面子就沒面子,自己先撤吧。

陸奧宗光正在警惕地注意著李鴻章的反應,他最擔心的就是李鴻章單獨撤軍,這樣一來,天下太平,跟清國的仗也就打不起來了,於是當清軍出現要單獨撤軍的苗頭後,陸奧宗光拋出了橄欖枝:李大人,我們還是可以先談談的,談得好,我們就同時撤軍。

得到這個信息,李鴻章改變了主意:先和日本人談談!

李鴻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失敗

這是一直以來清國外交的老辦法。意思是在戰爭來臨之前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利用洋人去牽制和壓服洋人,大清國在其中求得個太平無事。李鴻章也知道,如果外來壓力對日本施壓,日本很有可能同意撤軍,於是李鴻章又拿出了這一招。

李鴻章首先想到的是俄國。自古以來,俄國一直是個歐洲國家,但已經越來越重視亞洲利益,在日本“大陸政策”出台時,他們推出了“黃俄羅斯”計劃,也就是要把清國的東北和朝鮮大陸變成“黃色的俄羅斯”,打通俄國在遠東的出海口。為了實現這一計劃,1891年,俄國開始修建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長達一萬公裏,橫穿歐亞大陸,俄國建這條鐵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俄國在歐洲部分的重兵,迅速運到亞洲。

當日軍開進漢城時,俄國的第一反應是怒了,他們決不能讓日本先行一步,獨占了朝鮮。李鴻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想到了俄國,在北京他親自拜訪了俄國駐北京公使,告訴俄國人:只要你們能成功調解清日紛爭,避免兩國開戰,清國願意給俄國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俄國人答應了。

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是所有人預料不到的。

當俄國開始向日本施壓的時候,陸奧宗光使出了厲害的一招。

這一招就是摸準俄國人的心理,抓住俄國的利益關鍵點。陸奧宗光告訴俄國人:現在朝鮮是清國的藩屬國,我們出兵的目的正是迫使朝鮮放棄對清國的屬國地位,使它“獨立”,到那時,你們不是也可以很方便地進入朝鮮?

俄國人恍然大悟了,他們確實不想日本首先侵入朝鮮,但詭異的是,一旦日本入侵,打破現有的朝鮮局勢,他們將來又能撈到好處。更何況,俄國人知道他們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就讓日本人先去打頭陣吧。

陸奧宗光的運作使得日俄兩國達成了默契:只要日本在戰後維護朝鮮“獨立”,日本不在朝鮮駐軍,俄國就會默許日本向清國發動戰爭!

李鴻章終於明白了俄國是靠不住的。而這個情況早在方伯謙的預料之中,在事先給李鴻章的報告中,他認為,俄國雖然是鄰居大國,表面上跟清國也很友好,嘴上說得很好聽,但真正有事,他們是不會幫助清國的,一旦清日開戰,俄國人才是戰爭最大的受益者(倭人窺韓,俄實暗中取利)。

事實證明了方伯謙的判斷,也證明了方伯謙對這場戰爭的本質把握很準確。跟方伯謙有同樣見解的,還有一個歐洲人,他在寫給別人的一封信中說:“我認為,清日戰爭是把日本作為工具的俄國政府挑起來的。”他的名字叫恩格斯,信是寫給馬克思女兒的(《致勞拉・拉法格》)。

俄國夢想破滅,李鴻章只好又去求英國。日不落帝國的世界老大地位就不用多說了,它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也就是那個最早將燒開的水產生的那點氣利用起來的國家。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之後,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利益中心是長江流域,而廣袤富饒的東北和朝鮮也一直是被視作嘴邊肥肉。對於英國來說,在東北和朝鮮還沒有實力去跟俄國競爭,所以英國最不希望朝鮮出現戰亂,最好是“擱置爭議,維持現狀”,留待日後解決。

英國開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放棄開戰的打算。世界老大出手,陸奧宗光也頂不住,不得不同李鴻章的代表商談撤軍問題。陸奧宗光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迫於英國的壓力最後無法和清國開戰,那也一定要在談判桌上得到日本想要的!他起草了一個《清日共同促進朝鮮內政改革方案》,在這個方案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清國要自動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讓朝鮮“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