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鐘和周忱

一 從《十五貫》說起

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上演了改編的昆曲《十五貫》之後,各地其他劇種也紛紛改編上演,況鐘這個封建時代的好官,逐漸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所熟識了。這戲中另一個好官周忱,是況鐘的上司和同鄉,也被賦予和況鐘不同的性格,成為舞台上的人物。

《十五貫》成功地塑造了況鐘這個歷史人物,刻畫了他的性格、思想感情。他通過具體分析,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得出正確結論,終於糾正了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錯誤判斷,平反了冤獄,為人民辦了好事。這個戲形象地突出了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官僚主義這個主題,是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的,是個好戲。

但是,《十五貫》這個故事,其實和況鐘並不相幹。

《十五貫》的故事出自《宋元話本》的《錯斬崔寧》,大概是宋朝的故事。明朝末年,有人把這故事編在一部書裏,題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清初的戲劇家朱素臣又把它改編為《十五貫傳奇》。現在上演的本子,是根據朱素臣的本子改編的。從故事改編的發展來說,一次比一次好,迷信成分去掉了,復雜的頭緒減少了,人物的形象更典型了,深刻了,也就更生動了;藝術感染力量更強烈了;教育主觀主義、官僚主義者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十五貫》既然是宋朝的故事,況鐘卻是明朝人,從宋末到明前期,相差有一百幾十年,為什麽戲劇家一定要把這故事算在況鐘名下呢?

這是因為況鐘的確是歷史上的好官,也的確替當時負屈的老百姓申過冤,救活了不少人命,在當時人民中威信很高。其次,朱素臣是蘇州人,對《十五貫》的故事和況鐘這個人物的傳說都比較熟悉。戲劇家為了集中地突出故事情節,集中地突出歷史人物,把民間流傳已久的《十五貫》故事,和當時民間極有威望的好官況鐘結合起來,一方面符合人民對於清官好官的迫切要求,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情況,是完全可以允許的藝術處理。

正因為如此,這故事不但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連況鐘的子孫也認為確有其事了。況鐘九世孫況延秀編的《太守列傳編年》上說:

折獄明斷,民有奇冤,無不昭雪。有熊友蘭、友惠兄弟冤獄,公為雪之,闔郡有包龍圖之頌,為作傳奇,以演其事。惜一切讞斷,不能盡傳於世。

二 況青天

封建時代的官僚,被人民表揚為青天,是很不容易的事。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一貫剝削、虐待人民,和人民對立,老百姓在平常時候,是怕官的。老百姓和官的關系是,一要完糧,二要當差,三呢,遭到冤枉要打官司。這三件事都使老百姓怕官,一有差錯,就得挨板子、上夾板,受到種種非刑,關進班房,以至充軍、殺頭等,老百姓怎能不怕?

但是,一到了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老百姓忍無可忍,團結起來暴動的時候,情況就完全改變了。人民自己已有了武裝,也有了班房,那時候,老百姓就不再怕官了,害怕發抖的是官。以此,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矛頭總是首先針對著本地的官員,口號總有殺盡貪官汙吏這一條。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是建立在對廣大農民的剝削、掠奪上面的,封建官僚是為了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一切政治設施的最後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封建官僚的壓迫、奴役下,廣大人民對於比較清明、寬大、廉潔政治的向往,對於能夠采取一些措施,減輕人民負擔,申雪人民冤枉的好官的擁護了。對於這樣的好官,人民作了鑒定,叫作青天。

也正由於封建時代的青天極少,所以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青天,也就成為箭垛式的人物,許多人民理想中的好事都被堆砌到他們身上了。像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況鐘和海瑞,都是著名的例子。

也還必須指出,盡管歷史上出現了幾個青天,是當時人民給的稱號。但是,也絕不可以由此得出結論,以為青天就是站在人民立場的政治家。不是的,恰恰相反,他們都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官僚,在這一點上,也和當時其他封建官僚一樣,是和人民對立的。不過,由於他們的出身和其他關系,比較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比較正直,有遠見,為了維持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緩和階級矛盾,在不損害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前提下,有意識地辦了一些好事。這些好事是和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一致的,也是和被壓迫被剝削的廣大人民當前利益一致的,對當時的生產發展,對歷史的進展有好處的。因此,他們在當時被人民叫作青天,在歷史上也就應該是被肯定的,值得紀念的,在某些方面,還是值得今天學習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