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與大明帝國

一 吳元年與明之國號

我國歷史上之朝代稱號,或從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獨特之意義,清趙翼曾暢論之:

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孫述建號成家,亦以據成都起事也。賨人李雄建號大成,蓋亦襲述舊稱也。金太祖始取義於金之堅固,遂不以國邑而以金為號。[30]然猶未用文義也。金末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始有以文義而為號者。元太祖本無國號,但稱蒙古,如遼之稱契丹也。世祖至元八年(1271)因劉秉忠奏,始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其詔有曰:“誕膺景命,必有美名,唐之為言蕩也,虞之為言樂也……世降以還,事殊非古;稱秦稱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即因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令特建國號曰大元,取《易經》乾元之義”雲。命世之君,創制顯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襲前代,此其一端也。[31]

唯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1367)稱吳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國號曰大明,紀元洪武。吳非國號,亦非年號。至大明則既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後唐後漢之追溯其所自始,如以其文義“光明”言,亦無所歸屬。《明實錄》、《明史》諸書記太祖即位詔書,僅著“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一語,明清兩代學人著述,亦從未涉及“吳元年”及“大明”一名詞之意義者。[32]

按太祖起自紅軍,奉宋帝小明王韓林兒正朔。宋龍鳳七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封吳國公[33],十年進爵為吳王。[34]軍中文移布告均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35]十二年弑宋帝,宋亡。是所謂吳元年者,如以為吳王受封之吳,則當為吳四年,如以為國號,則先此張士誠已據吳稱吳王,且太祖時方遣將伐吳,不應踵襲敵國之稱號。如以為紀元之稱,則有史以來,從未有一字之年號!又其時天完、吳、夏、漢諸國,國號紀元,皆粲然備具。太祖後起,且承宋後,為紅軍正統,不應既無國號,又無紀元,僅稱無所指屬之吳元年也。太祖幕中多儒生,不應瞢忽至此!頗疑太祖於殺韓林兒後,仍稱宋國,仍奉龍鳳十三年正朔。其稱吳元年者,開國後諱其起於紅軍,更諱言臣於小明王,曾奉其正朔。遂於宋明之際,追改龍鳳十三年為吳元年,以示其非承宋而起也。推度當時情事,應是如此。然明初史跡經《太祖實錄》之三修,已湮沒不可詳,姑系臆說於此。

至“大明”之國號,則私見以為出於韓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於《大小明王出世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為明教經典,明之國號實出於明教。明教自唐代輸入,至南宋而益盛,窮流溯源,因並及之。明教又與出自佛教之彌勒佛傳說及白蓮社合,文中牽連述及,僅憑史書。至二教經典則以滇中無從得書,參合比較,請俟異日。所述明教唐宋二代史跡,大部分多從沙畹(E.Chavannes)《摩尼教流行中國考》[36]、王國維先生《摩尼教流行中國考》[37]、陳垣先生《摩尼教入中國考》[38]、牟潤孫先生《宋代摩尼教》[39]諸文引用,他山之助,謹申謝意。

二 明教

明教即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人摩尼(Maui,216—277)所創。我國史籍中有稱之為牟尼者,摩尼之異譯也。有稱之為末摩尼者,古波斯文(Pehlavi)mar mani之譯文,華言摩尼主也。有稱之為末尼者,末摩尼之省文也[40]。其教雜糅祆教、基督教、佛教而成,主要經典有《二宗三際經》,二宗者明與暗也,明暗鬥爭,時有軒輕,明終克暗,至安樂處。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摩尼教殘經出家儀·第六·初辯二宗》:

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情懸隔,若不辨識,何以修為?

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同上《次明三際》:

一、初際,二、中際,三、後際。

初際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癡,諸所動靜,無不相背。

中際者,暗既侵明,恣情馳逐,明來入暗,委質推移,大患厭離於形體,火宅願求於出離,勞身救性,聖教固然,即妄為真,孰聞聽命?事須辨識,求解脫緣。

後際者,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初際明暗相背,中際明暗混糅,後際明暗劃分。明為善,為理;暗則為惡,為欲。其神為明使,亦稱明尊,即摩尼也。有凈風善母二光明使。又以凈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為五明使。北平圖書館藏《摩尼教殘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