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一 明太祖的折中政策

自稱為淮右布衣,出身於流氓而做天子的朱元璋,在得了勢力稱王建國之後,最惹他操心的問題:第一是怎樣建立一個有力的政治中心,建立在何處。第二是用什麽方法來維持他的統治權。

明太祖在初渡江克太平時(至正十五年六月,1355),當塗學者陶安出迎:

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1]

至正十八年(1358)葉兌獻書論取天下規模:

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元將察罕帖木兒),南並張九四(吳張士誠),撫溫、台,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2]

部將中馮國用亦早主定都金陵之說:

洪武初定淮甸,得馮國用,問以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之都,願先渡江取金陵,置都於此。然後命將出師,掃除群寇,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

上曰:“吾意正如此。”[3]

參酌諸謀士的意見,經過了長期的考慮後,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拓應天城,做新宮於鐘山之陽,至次年九月新宮成。這是吳王時代的都城。同月滅吳張士誠,十月遣徐達等北伐。十二月取溫、台,降方國珍,定山東諸郡縣。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吳王稱帝,改元洪武,湯和平福建,四月平廣東、河南。七月廣西平。八月徐達率師入大都,元帝北走。十二月山西平。二年八月陜西平,南北一統。四年夏明升降,四川平。十五年平定雲南。二十年元納哈出降,遼東歸附,天下大定。在這一長時期中,個人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統轄的疆域由東南一隅而擴為全國。元人雖已北走,仍保有不可侮的實力,時刻有南下恢復的企圖。同時沿海倭寇的侵襲也成為國防上的重大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帝都的重建和國防的設計是當時朝野所最矚目的兩大問題。

基於天然環境的限制,東南方面沿海數千裏時時處處有被倭寇侵犯的危險,東北方面長城外即是蒙古人的勢力,如不在險要處屯駐重兵,則黃河以北便非我有。防邊須用重兵,如以兵權付諸將,則恐尾大不掉,有形成藩鎮跋扈的危險。如以重兵直隸中央,則國都必須扼駐邊界,以收統轄指揮之效。東南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東北為國防關系,又必須成為全國的軍事中心。國都如建設在東南,則北邊空虛,不能防禦蒙古人的南侵;如建設在北邊,則國用仍須仰給東南,轉運勞費,極不合算。

在政治制度方面,郡縣制和封建制的選擇,也成為當前的難題。秦、漢、唐、宋之亡,沒有強藩屏衛是許多原因中之一。周代封建藩國,則又枝強幹弱,中央威令不施。這兩者中的折中辦法,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制。一面設官分治集大權於中央,一面又分封子弟,使為國家捍禦。這樣一來,設國都於東南財賦之區,封子弟於東北邊防之地,在經濟上、在軍事上、在統治權的永久維持上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決。這就是明太祖所采用的折中政策。

二 定都南京[4]

明太祖定都南京的重要理由是受經濟環境的限制。第一是因為江、浙富饒為全國冠,所謂“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5]第二是因為吳王時代所奠定的宮闕,不願輕易棄去。且若另建都邑,則又須重加一層勞費。第三是因為從龍將相都是江、淮子弟,不願輕去鄉土。洪武元年四月取汴梁後,他曾親到汴梁去視察,覺得雖然地位適中,可是四面受敵,形勢還不及南京。[6]在事實上,則西北未定,為轉餉屯軍計,不能不有一個軍事上的後方重地,以便策應。於是仿成周兩京之制以應天(金陵)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二年八月陜西平。九月以臨濠(安徽鳳陽)為中都,事前曾和廷臣集議建都之地:

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陵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裏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上曰:“所言皆善,唯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群臣稱善。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