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國家的含義。近幾年來的學術討論中,有人往往把我們這個時代關於國家的含義等同於歷史上的國家的含義。這是錯誤的、不科學的。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權各個方面。由於政權性質的不同,國家可以分為好幾類,有人民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等等。歷史上國家的含義就跟這不一樣。簡單地說:歷史上的國家只能是某一個家族的政權,不能把它等同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曹操的兒子曹丕臨死前寫了一篇遺囑,說:“自古無不亡之國。”這裏所說的“國”是什麽呢?就是指某個家族的政權,是指劉家的、趙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權。這些政權經常更替,一個滅亡了,另一個起來。所以曹丕說:“自古無不亡之國。”但是一個政權滅亡了,當時的國家是不是也滅亡了呢?沒有。譬如漢朝劉家的政權被推翻了,曹操的兒子做了皇帝,還是有三國,我們的歷史並沒有中斷。曹家的政權被推翻了,司馬氏做了皇帝,國家也沒有滅亡。所以,歷史上的所謂亡國,就是指某一個家族的政權被推翻,國家還是存在的,人民還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所說的明太祖建國,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權。這個國跟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本質的不同,它只代表一個家族、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這個含義弄清楚,我們才可以講下面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的政權依靠的是什麽。

1. 土地關系問題

要講土地關系問題,不能不概括地講講當時的基本情況。

在14世紀中葉,大致是從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規模之大,幾乎遍及全國,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中南,到處都有農民戰爭發生。不單是有漢族農民參加,各地的少數民族也參加了,如東北的女真族(就是後來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參加了鬥爭的行列。時間很久,前後達二十年。戰爭激烈的情況,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戰爭中,反對元朝的軍事力量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體系:一支是紅軍。因為參加起義的人都在頭上包一塊紅布作為標志,在當時政府的文書上稱為“紅軍”,也有個別的叫作“紅巾軍”。這是反對元朝的主要力量。現在有些歷史學家不大願用“紅軍”這個名稱,大都稱為“紅巾軍”。大概有這樣一個顧慮:怕把歷史上的紅軍同我們黨建立的紅軍等同起來。在我的記憶裏有這樣一件事:大約二十年前,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什麽館,要我寫明史。書寫好之後交給他們看,他們什麽意見也提不出來,最後說:你這上面寫的“紅軍”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說:不出版拉倒!(這本書現在沒有出版)他們怕紅軍,不但怕今天的紅軍,也怕歷史上元朝的紅軍,因此他們要我改掉。我不改,因為根據歷史記載,這支起義軍本來就叫紅軍,不叫白軍。這不說明什麽政治內容,而只是說他們頭上包了一塊紅布而已。紅軍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東邊活動,一部分在西邊活動。具體說,東邊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帶,西邊是指江漢流域(長江、漢水流域)。江漢地區的紅軍很多,包括“北鎖紅軍”和“南鎖紅軍”。反對元朝的另一支軍事力量是非紅軍系統:在浙江有方國珍,在元末的反元鬥爭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蘇有張士誠;在福建有陳友定。這幾支軍隊都不屬於紅軍系統。當時為什麽能爆發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我在講元朝歷史的時候已提到了,這裏就不再重復。

下面講講紅軍提出了些什麽問題。

紅軍當中的一些領導者,他們在反元鬥爭展開之後發布了一個宣言(當時叫檄文),裏面有這麽兩句話:“貧極江南,富誇塞北”。(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這麽兩句)這說明什麽呢?說明紅軍反對元朝的統治,要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是一個有各族人民參加的階級鬥爭。當時元朝的政治中心:一個在大都(今北京),一個在上都。元朝政府經常派出很多官吏和軍隊到南方去搜刮物資,把這些物資運到北方去供少數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剛上台時,為了取得軍事首領、部族酋長的支持,對他們大加賞賜,按照不同的地位給他們金、銀、綢緞一類的物資。遇到政治上有困難時,為了獲得支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也采取這種辦法。每次賞賜的數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國家財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給了他們。這些物資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全國人民身上搜刮來的。幾十年光景,造成了“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面。這樣的統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們就起來鬥爭,改變這個局面,所以提出了這種鮮明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