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總結上文(第3/3頁)

地範圍,所以成王封唐叔於衛,曰“封於殷虛”(定四)。此地入周朝,猶為兵政之重鎮(看白懋父敦等)。又八百年後入於秦,為東郡,又成控制東方之重鎮。到了漢末,鄴為盛都,五胡時,割據中原者多都之,儼然為長安雒陽的敵手。

在西高地系內,正中有低地一條,即汾洛涇渭伊雒入河之規形長條,此長條在地形上之優點,地圖已明白宣示,不待歷史為它說明。它是一群高地所環繞的交通總匯,東端有一個控制東平原的大出口。利用這個形勢成為都邑,便是雒陽。如嫌雒陽過分出於形勝的高地之外,則雒陽以西經過崤函之固,又過了河,便是安邑。雒陽為夏周兩代所都,其政治的重要不待說(夏亦曾都雒陽,見《求古錄·禮說》)。安邑一帶,是夏代之最重要區域。在後世,唐叔受封,而卒成霸業。魏氏受邑,而卒成大名。直到戰國初,安邑仍為三晉領袖之魏國所都,用以東臨中原,西伺秦胡者。河東之重要,自古已然,不待劉淵作亂、李氏禪隋,方才表顯它的地理優越性。

以上所舉,東方與西土之地理重心,在東平原區中以南之空桑為主,以北之有為次;在西高地系中,以外之雒陽為主,內之安邑為次,似皆是憑借地形,自然長成,所以其地之重要,大半不因朝代改變而改變。此四地之在中國三代及三代以前史中,恰如長安、雒邑、建康、汴梁、燕山之在秦漢以來史。秦漢以來,因政治中心之遷移,有此各大都邑之時隆時降。秦漢以前,因部落及王國之勢力消長,有本文所說。四個地理重心雖時隆時降,其為重心卻是超於朝代的。認識此四地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意義,或者是一件可以幫助了解中國古代史“全形”的事。

(原載1933年1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