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總結上文(第2/3頁)

因地形的差別,形成不同的經濟生活、不同的政治組織,古代中國之有東西二元,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過,黃河、淮水上下流域到底是接近難分的地形。在由部落進為帝國的過程達到相當高階段時,這樣的東西二元局勢自非混合不可,於是起於東者,逆流壓迫西方。起於西者,順流壓迫東方。東西對峙,而相爭相滅,便是中國的三代史。在夏之夷夏之爭,夷東而夏西。在商之夏商之爭,商東而夏西。在周之建業,商奄東而周人西。在東方盛時,“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在西方盛時,“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秦並六國,雖說是個新局面,卻也有夏周為他們開路。關東亡秦,雖說是個新局面,卻也有夷人“釋舟陵行”,殷人“覃及鬼方”,為他們做前驅。且東西二元之局,何止三代,戰國以後數百年中,又何嘗不然?秦並六國是西勝東,楚漢亡秦是東勝西,平林赤眉對新室是東勝西,曹操對袁紹是西勝東。不過,到兩漢時,東西的混合已很深了,對峙的形勢自然遠不如三代時之明了。到了東漢,長江流域才普遍的發達。到孫氏,江南才成一個政治組織。從此少見東西的對峙了,所見多是南北對峙的局面。然而這是漢魏間的新局面,憑長江發展而生之局面,不能以之追論三代事。

現在將自夏初以來“東西對峙”的局面列為一表,以醒眉目。

據此表,三代中東勝西之較少,西勝東之事甚多。勝負所系,不在一端,或由文化力,或由戰鬥力,或由組織力。大體說來,東方經濟好,所以文化優。西方地利好,所以武力優。在西方一大區兼有巴蜀與隴西之時,經濟上有了天府,武力上有了天驕,是不易當的。然而東方的經濟人文,雖武力太失敗,政治上一時不能擡頭,一經多年安定之後,卻是會再起來的。自春秋至王莽時,最上層的文化只有一個重心,這一個重心便是齊魯。這些話雖在大體上是秦漢的局面,然也頗可以反映三代的事。

談到這裏,讀者或不免要問,所謂東平原區,與所謂西高地系,究竟每個有沒有它自己的地理重心,如後世之有關洛、鄴都、建業、汴京、燕山等。答曰:在古代,社會組織不若戰國以來之發達時,想有一個歷代承繼的都邑是不可能的。然有一個地理的重心,其政治的、經濟的、因而文化的區域,不隨統治民族之改變而改變,卻是可以找到的。這樣的地理重心,屬於東平原區者,是空桑,別以韋為輔。屬於西高地系者,是雒邑,別以安邑為次。請舉其說如下:

在東平原區中,其北端的一段,當今河北省中部偏東者,本所謂九河故道,即是黃河近海處的無定沖積地。這樣地勢,在早期社會中是很難發達的,所以不特這一段(故天津府、河間府、深冀兩直隸州一帶)在夏殷無聞,就是春秋時也還聽不到有何大事在此地發生。齊燕之交,仿佛想象有一片甌脫樣的。到了春秋下半,憑借治水法子之進步(即是堤防的法子進步,所謂以鄰國為壑),這一帶“河濟間之沃土”,始關重要。這樣的一塊地方,當然不能成為早期歷史中心的。至於山東半島,是些山地,便於小部落據地固守,在初時的社會階段之下,亦難成為歷史的重心。只有這個大平原區的南部,即是西起陳、東至魯一帶,是理想的好地方,自滎澤而東,接連不斷地有好些蓄水湖澤,如荷澤、孟諸等,又去黃河下遊稍遠,所以天然的水患不大,地是最肥的,交通是最便當的。果然,歷史的重心便在此地排演。太昊都陳,炎帝自陳徙曲阜(《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曲阜一帶,即空桑之地。窮桑有窮,皆空桑一名之異稱。所謂空桑者,在遠古是一個極重要的地方。少昊氏的大本營在這裏,後羿立國在這裏,周公東征時的對象奄國在這裏,這些事都明白指示空桑是個政治中心。五祀之三,勾芒、蓐收、玄冥起於此地(《左傳》昭二十九及他書),後羿立國在此地。此地土著之伊尹,用其文化所賦之智謀,以事湯,遂滅夏。此地土著之孔子憑借時勢,遂成儒宗。這些事都明白指示空桑是個文化中心。古代東方宗教中心之大山、有虞氏及商人所居之商丘,及商人之宗邑蒙亳,皆在空桑外環。這樣看,空桑顯然是東平原區之第一重心,政治的及文化的。

在東平原區中,地位稍次於空桑之重心的,是讀如衣,衣即是殷(見《呂氏·慎大覽》高誘注)。殷地者,其都邑在今河南省北端安陽縣境,湯滅韋而未都,其後世自河南遷居於此。在商人統治此地以前,此地之有韋,大約是一個極重要的部落,所以《詩·商頌》中拿它和夏桀並提。商人遷居此地之目的。大約是求便於對付西方,自太行山外而來的戎禍,即所渭鬼方者,恰如明成祖營北平而使子孫定居,是為對付北韃者一般。商人居此地數百年,為人稱曰殷商,即等於稱在殷之商。末世雖號稱都朝歌,朝歌實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