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跡(第3/3頁)

(5)此外見於《史記》《戰國策》者一段(按《史記》所引雜亂,故不遍舉,此節甚關重要,不可遺之)。

河洛 太華 伊闕 羊腸 《吳起列傳》:“起對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按此語見今本《戰國策》二十二。然彼處作“左天門之陰,而右天谿之陽”,雖亦謂左帶水而右倚山,未如《史記》言之質實,故錄《史記》。金鶚(《求古錄禮說》八)據此以證夏桀之都在雒陽。今按,桀都正當雒陽否,另是一問題,然桀之國環洛陽,則依此語當無可疑。

據以上各書所記夏地,可知夏之區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帶,東不過平漢線,西有陜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東方界線,則其盛時曾有濟水上流,至於商邱,此便是與夷人相爭之線,說詳下章。最西所至,我們現在不知究到何處,漢隴西郡有大夏縣,命名不知何本,更不知與夏後之夏有否關系。最南所至,我們也不知,《漢書·地理志》謂漢水將入江時名夏水,今尚保存江夏諸名,或者諸夏不能如此南被。且《荀子·儒效篇》雲,“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楚夏對稱,自不能以楚為夏。楚國之最大版圖中,盡可包含一部分諸夏,而諸夏未必能過荊襄而括江漢,或者此之名夏竟是同音異辭。陳、範記關羽據荊州北伐曹操事雲,“威震華夏”,是漢末猶以華夏為三輔三河汝潁等地之專名,未嘗括九州而言。我們現在知諸夏西南北三方所至之大齊,而以東夏之稱,夷夏之戰(此事詳上章),確知夏之東界,則以古代河、濟、淮、泗的中國全部論,夏實西方之帝國或聯盟,曾一度或數度壓迫東方而已。與商殷之為東方帝國,曾兩度西向拓土,滅夏克鬼方者,正是恰恰相反,遙遙相對。知此形勢,於中國古代史之了解,不無小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