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夢想很堅挺,現實很疲軟

1

高宗李治的病情越來越重,連日常行走都需要有人在旁邊攙扶,最糟糕的是他那雙幾乎失明的眼睛。由於視力急劇下降,他在讀書和審閱奏章時極為不便。盡管大臣們在上表時字跡寫得要比原來放大一倍,但他讀起來還是比較吃力。

他吃遍了太醫能夠配制出的各種丹藥,也請過像明崇儼那樣的方士,可始終不見好轉。因為身體原因,李治已經不大處理政事。

他每日起得很晚,醒來的時候就是躺在禦榻上聽聽樂曲或者閉目養神。精神稍微好一些,他就去禁苑活動活動。他並不是去親手射獵,而是在那樣的環境中尋求一點快慰而已。

高宗李治長年為自己的疾病所苦,當他回憶起那些如煙縹緲的往事,更因病魔纏身,讓他無端地陷入遲暮將至的悲傷之中。

長期病痛使人的身體組織逐個破碎,趨向死亡。接連兩任太子被廢,讓高宗李治本就虛弱的病體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他只有五十六歲,但是,身體各部分的組織,卻像一個七十歲的老翁,呈現著衰朽的跡象。生命,好像是一盞油燈,如今油盡燈枯,殘焰搖晃,隨時都有可能會走向熄滅。

新太子李哲,原名顯,初封周王,改封英王,哲是他後來改的名字。

由於兩位兄長在朝中的影響和聲望而遭到冷落,似乎很少有人會關注到李哲的存在。無論是高宗皇帝還是母後武則天,對他的態度都顯得較為平淡。

其實武則天對李哲還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裏面,她在生李哲的時候是難產,差點就死在了產床上。在那個時代,生孩子對女人來說是一道鬼門關。高宗心有不安,於是找來玄奘大師,最後才逢兇化吉。

為了將難產中的皇後從鬼門關前拉回來,高宗向玄奘大師承諾:如果能夠渡過此劫,他情願皈依佛門,換來佛祖的庇佑。

玄奘說:“陛下皈依雖是佛門大幸,但卻是朝廷的不幸。皇後懷的是個男孩,等到母子平安,可以讓皇子成為佛門的俗家弟子。”

或許是玄奘大師說的話起了作用,武則天真就平安產下一子,即李哲。

李哲滿月後被玄奘大師收為弟子,並被收入僧籍,留存档案。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李哲有佛光王之號,就源於此。為了答謝佛門各路大仙,武則天也親自披上法服,虔誠禮佛。

後來武則天又在龍門石窟為李哲開窟造像,祈福驅邪。可見武則天還沒有選擇在權力之路上孤獨跋涉之前,她的愛子之心並不亞於天下其他的母親。 

作為李治和武則天的皇三子,李哲在其成長過程中,所背負的精神壓力肯定要比他的兩位哥哥小得多,畢竟作為皇家事業的接班人,他只能算是候補中的候補。最後到底能不能成為真正的皇家一號,不是看其能耐和本事,而是看你所具備的時勢與運道。

從性格上來說,李哲屬於外向型,活潑開朗而又任性張狂。老臣張柬之評價他“素稱勇烈”,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男人。

面對武則天的高壓態勢,李哲居然能夠做到不畏前路兇險臨行送廢太子李賢一程,讓大臣們敬佩不已。

與他的兩位哥哥相比,李哲的性格有些桀驁不馴。除了智力因素,大概也和李哲從小未受過嚴格的教育,父母對他的期望不高有關。

作為太子陣營中的候補隊員,李哲對於自己的政治人生也沒有過多地考慮和規劃。

作為一個皇子最好的歸宿無非是將來能夠封王,根本不用考慮生活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是他應該考慮的,其次是不要卷入權力紛爭。可是作為皇家子弟,他又怎能避開這命中注定的一切?

就算是在許多年前,武後一時興起將他的妻子趙妃,也就是周王妃處死,也絲毫沒有顧忌到他內心可能會有的種種不快。

這些年來,朝廷中的變故一件接著一件地發生,讓李哲目不暇接,也讓他養成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習慣。李哲平常很少過問朝中的是非曲直,不像他的兄長那樣在朝中擁有廣泛的支持者。

因此,當他被冊立為太子,並在弘道元年登上皇位之後,周圍連一個可以商討政事的親信都沒有。多年來積壓在他心中的自卑感以及身為帝王的盲目喜悅仿佛注定了要使他釀成大錯。

既然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剛剛得到的權力,那麽他唯一可做的似乎只能是讓他的親族內眷分享自己的榮耀。

李哲前半生的主業是混日子,而後半生則是學著如何做一個政治傀儡。少年時代的他從東城混到西城,最後卻陰差陽錯成了太子。更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太子這個工作不太自由。不要說享受生活,簡直就是一個勞模。二十五歲才當上太子,需要補課的地方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