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廢後,一場充滿陰謀的權力角逐

1

不知不覺中武昭儀回宮已經有三年時間,這時的大唐後宮已然風雲變幻。曾是天子寵妃的蕭淑妃隨著武昭儀的二度入宮已經完全失寵。蕭淑妃也試圖和昔日的情敵王皇後攜手共同對付武昭儀,但絲毫沒有撼動高宗對武昭儀的專寵。武昭儀已經在精神和肉體上,全面俘獲了高宗的心。

透過史料,我們找不到蕭淑妃怎樣獲罪遭貶的記錄,武昭儀是如何說服皇帝對這位昔日寵愛備至、為他生兒育女的女人由冷落而厭棄,直至打入冷宮最後處死的,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對此,武昭儀有清醒的認識。隨著蕭淑妃在內宮權力版圖中的黯然退場,自己與王皇後終究要站在你死我活的角逐場上。一旦王氏認識到自己身為皇後而形同虛設,女人的嫉妒心會促使她鋌而走險。況且王皇後的舅舅柳奭已升任宰相之職,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

武昭儀能夠抓牢的只有高宗皇帝,王皇後一向形象良好,連李世民也承認她和李治是“佳兒佳婦”,奇怪的是先帝欽點的兒媳,卻從未得到過高宗皇帝的青睞。這一點對於武昭儀來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突破點。

雖然憑借傲人的家世背景,王皇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但在武昭儀看來,她的能力和地位是不匹配的。在做王皇後的侍女期間,武昭儀曾經近距離地觀察過這位皇後,她待人處事的能力跟自己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難道說僅僅憑著與生俱來的血統,就可以成為大唐最尊貴的女人嗎?

武則天從來就不信天命,只信命運在手、天命在人。

李治雖然對武昭儀萬般寵愛,卻並沒有廢後的意思。作為權力頂端的君王,皇後是他唯一的嫡妻,立後不僅意味著兩大家族兩股勢力的聯合,也意味著政治利益的分配,其間牽涉的非愛情因素太多太多。 

在初唐仍為世所重的士族高第,以“五姓七望”為第一等,即“清河崔、範陽盧、趙郡李、滎陽鄭、太原王”五姓,也是太宗高宗專門下詔禁止彼此通婚以高門第的主要針對對象。

皇後王氏出身於關隴大貴族家庭,是王思政的後人。王思政是宇文泰創建北周政權時的重要將領。宇文泰政權中的支撐骨幹是所謂的“八大柱國”。王思政雖然不能與八大柱國並列,但地位僅次於柱國,是關隴集團中的重要家族。

王氏家族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同安長公主,她是高祖李淵的妹妹,太宗李世民的姑母。李氏下嫁王家的時候,王、李兩家都是隋王朝的臣屬,地位彼此相等。

太宗皇帝對這位姑母,是相當尊敬的。王皇後與高宗皇帝結合,就是從祖母唐高祖之妹同安長公主牽的紅線。據說太宗對這個兒媳婦很滿意,臨死前曾對褚遂良說過:“佳兒佳婦,悉托付汝!”王皇後也因此有了一重護身符。

王皇後的舅舅柳奭當時在朝內任中書令,按照唐代三省尚書執行,中書決策,門下封駁的制度,作為中書省行政長官的中書令,實際上是宰相級別的高官。柳奭與太尉長孫無忌交情很好,權勢頗盛。另外,宰相之中的老臣於志寧是現太子李忠的老師,另外一位宰相韓瑗與長孫無忌是姻親。

這時候朝中的宰輔重臣幾乎是一面倒地支持王皇後,當然這種支持並不僅僅是因為王皇後本人,而是她所代表的“士族高第,美貌守禮”。王皇後的家族與社會關系,都是關隴集團中名列前茅的士族。無怪乎後來褚遂良說:“皇後本名家”。正是因為王後出身高貴,所以太宗李世民所做的身後安排中,才特意將鞏固王後地位的問題也考慮了進去。

太宗認為,王皇後的地位如果發生動搖,就難以實現“永保宗社”,因為她的存在代表著關隴“名家”集團勢力依然是中央權力的中流砥柱。王皇後不是一個人在後宮的權力世界裏戰鬥,而是代表了社會的主流階層——貴族階層。

就算高宗李治對王皇後並沒有多少愛的成分,但多年的夫妻最起碼也有一份尊重在裏面。這份尊重,實際上是對當年一手安排這場婚姻的太宗皇帝的感念與尊重,是對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的尊重。那美好的舊時代的榮光,卻成了李治內心深處渴望擺脫的陰影。

對於一個登基未久又缺乏自信的年輕君主,李治就算是心有余也力不足。他對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們的屈服,實際上是君權對於相權的屈服。

王皇後已經察覺到武昭儀對高宗皇帝的狐媚之力更甚於蕭淑妃,可為時過晚。

武昭儀無聲無息地替代了蕭淑妃在高宗心中的位置,這個來自尼庵的先帝的棄婦已經牢牢地縛住皇帝的寵幸之手。王皇後哀嘆她的輕信和失策,她想與同樣受冷落的蕭淑妃聯手對付武昭儀,但是高宗李治對武昭儀的如癡如醉的愛戀已經堅不可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