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風雨欲來

李顯忠的出使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知道內情的人原本就並不多,而對皇帝引外族騎兵來助戰的決定,宋人的驕傲也還罷了,前朝唐皇引狼入室的前車之鑒猶在,不能不使人警惕。而為了為尊者諱,對趙桓這個決定便只得默而不言。

而真正知道趙桓用意的幾個大臣,自然也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當做玩笑。

在舉朝的沉默中,李顯忠揮別張憲,踏上征途。而張憲也自回營,繼續操練他的新兵。

而就在其後不久,另一樁大事更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使得李顯忠的出使,很快更被人淡忘。

靖康七年二月,皇帝下詔,令參知政事張所罷為瑞明殿學士,諫院,參知政事謝亮罷為知譚州,兩個忠正大臣一起罷相,繼任者余平,向以酷吏聞名,這幾年在他的掌握下,廉政司肅貪卓有成效,無數貪官落馬,而司下下轄的學習班,更令不少官員聞風色變。

與前朝各代對愛說話的士大夫官員沒有辦法的全然不同,趙桓的學習班學之後世,用諸當今,比什麽貶斥,免官,更令得官員們害怕。不打不罵,不算虐待,卻讓你喪失人身自由,無休止的會議,宣講,學習,書寫材料,上報學習心得,令得所有進班學習的官員不勝其煩,而不在所謂的精神到肉體上都認識到了錯誤,根本不可能畢業出班。

這樣一來,這種學習班又鉗制了不同的言論和庸懦無能的官員,又使得相當數量的官員,真正改變了思維方式,出來之後,多半成為良吏。

余平立功甚大,卻也積怨很多。加上他為人確實冷峻刻薄,為達目地不擇手段,確實也犯下了不少過錯,群臣彈劾他的表章這幾年沒一天消停過,而此人竟致參知政事,同時仍然提舉廉政司,地位的提高勢必使得此人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而可以整治的官員亦越來越多。

張守的任命,則引發的爭執極小,甚至多半人拍手稱快。與張所、謝亮相比,此人名聲不顯,其實為人知大節而忘小利,為人謙沖和易,而又頗有操守,更善於調節主官與下屬的關系,分別責權,是一個很難得的組織型幹部。

趙桓用他,正好可以在參知政事中留下一個以清正剛廉又性格平和的宰相,這樣可以不使得政事堂的格局太過失衡,所謂的帝王心術,不過如此了。

兩人上任之初,職責便很分明。余平的精力仍然是在吏治上,而張守兼管吏部,負責整個朝廷官員的組織升遷,趙開兼理三司,秦檜則開始了長安太學諸舍的建設,學校老師的招納。

待到二月時,秦檜與余平連上奏疏,請立學校,請立農田水利法,請復行青苗法,請復行方田均稅諸法。

眾疏一上,不但長安官場震動,連同全國各地,都是大為震驚。

襄陽李綱連連上疏,反對諸法,甚至表示要親自回長安,面見皇帝力陳此事。

而諸多地方官員,亦是連連上書,反對重行諸法。

與蔡京假模假式的重行新法不同,天下人此時都知道皇帝趙桓的心術智謀,以及剛毅的性格,若是趙桓行起新法來,其效果與對天下大局的觸動,不但是蔡京不能比,便是當年的神宗,亦不能比。

眾疏一上,除了幾個知情者以外,整個長安的官場俱是陷入了動蕩不安。與整個官場擔心變法的情緒相比,諸如物資持續的調動,新兵調配前往前線戰場,很多後備優秀將領,也從帝國的遠疆陸續調配至各地的戰場之上。

趙開身為計相,整個三司,亦就是度支,鹽鐵,戶部,俱在他統管之下,整個宋朝的財賦大事,都由他來籌備。

這幾年來,朝廷多方節省,把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省去,而去歲更是大減州縣與中央官員,甚至連內廷人數,比起宣和年間,都少了幾十倍下去,而禁軍的裁減,更是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這些錢,大半用在更換軍隊裝備,強化禁軍主力的待遇,建造研發新式裝備,然後便是興革農田水利,道路橋梁,其實也多半是為了整個戰場來做準備。

新年過了不久,整個靖康七年的財政籌劃也緊急歸劃出來,這種年初計算收入,然後按收入來制定計劃的財務制度,比原本的先歸定好收入,然後按收入去收取賦稅的簡單型財政辦法,更加復雜繁蕪,也更需要專門的優秀的財務人才。

但缺乏財務人才已經是宋朝的積弊,士大夫不言利的作風,百年間早就深入人心,與財政高手一樣能擔任重臣的唐朝相比,宋朝理學已經漸漸擡頭,很多儒學的弊端開始顯現,象趙開這樣的興利之臣,能擔任知州就已經是難得,更別提任參知政事。所以,專門的財賦人才越來越少,更別提更低級的算術財務高手,種種不利,加上今年的財務支出越發的繁多,整個三司動員了幾千名官員及吏員一起動手,整整忙了一個新年,才在皇帝多次催促之下,匆忙計算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