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無聲(第2/2頁)

強大的弓弩和重達七十斤的步人甲,這就是宋這頭經濟怪獸留下的武備神話。

如果不是倒黴遇到了蒙古人,這個王朝能得國多少年,是不是能超過東西兩周,都是難說的很了。

所以無論如何,明有大一統的格局和勉強在及格線上的整體的框架,但這個框架在開國之初就並不高明,運作不到一百年,就是已經毛病從生。

任何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都應該看出這一點,並且努力的縫縫補補。這其中最成功的一個是張居正,事實上在張居正之前,包括楊廷和在內的不少成功的內閣成員都試圖修補制度,但除了張居正以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做出了一點成績外,余者碌碌無為,根本白費功夫。

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而立足做一個修補匠人,原本就是極為失敗的做法。

現在張佳木拋出了問題,內閣這些人其實也有了答案,但大家遲遲沒有應和……並不是說這些處於帝國頂尖的精英對政治體制的改革無動於衷……事實上,大家很有興趣,並且願意配合,但其中的麻煩和毛病就在於:張佳木究竟要走多遠?

是繼續改革下去,以民生國計為重,還是包含私欲,以這般的做法來行攬權之實?

現在京城之中,一家獨大,就算張佳木這一次把文官們整的這般慘法而沒有任何勢力能出頭反制就瞧出來了。

這般下去,又通過改制大得人心……一想起改制,眾人心中自然只有一個曾經的先行者……那就是王莽。

這麽一想,可就更加不敢隨意附合了。

彭時固然被河東獅弄的甚為狼狽,但事關要緊,他也不會喪失立場。只是從原本的無厘頭般的反對轉為對細節上的推敲,姿態如此,也就逼的李賢不能不走這麽一回了。

內閣大佬出行,該有的儀仗自然也不可免。

這會子的官風尚好,雖然不象宋儒那樣反感坐轎子,但百官還是以騎馬為主。一身緋袍,紗帽玉帶的李賢步履從容的出來,倒也並沒有急著走,他要經過長安右門,出城的時候,叫人喚來守門的錦衣衛百戶官,問道:“太保今天遞牌子進宮沒有?”

“回閣老的話。”雖然錦衣衛不必對任何官員假以辭色,但李賢在文武官員中的形象都很好,做為一個守宮門的百戶,對李賢也是很熟悉,所以百官官的態度仍然超出尋常的恭敬,“太保今日不曾入宮,聽李指揮說,太保是到城外去了。”

“咦,是到鮑家莊不是?”

“似乎是。”雖然有點為難,不過,這個百戶仍然實言相告。

鮑家灣當然是錦衣衛最隱秘的地方,不少衛中官員都沒有資格入內,但時間久了,用人太多,也難保會有風聲出來。這等大事,李賢要是一點兒也不知道,這個內閣首輔也就沒資格再做下去了。

“好,我就去那兒找他”

說畢,李賢自己上馬,他身邊的幾十騎也全部上馬,前隊散開,後隊緊緊相隨,在眾人的簇擁之下,便要向著城外的鮑家莊而去。

“閣老。”百戶官甚是為難的樣子,輕聲道:“那裏……”

“你是想說,那裏外人不能進去,是吧?”

李賢呵呵一笑,揮手道:“本部堂畢竟是大明內閣首輔,天子語先生而不以名相稱,太保就算不理會我李某人是何許人,但好歹也要給這一身官服一點薄面。”

他倒真的有直闖的打算,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想法,但今天一旦想起來,這好奇之意竟是再也遏止不住。

鮑家灣很神秘,張佳木很神秘,他身後的錦衣衛也很神秘。

在這個想得到答案的初秋的下午,李賢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輕狂,答完之後,便是馬鞭連擊,向著宮門外疾馳而去。

……

一路順暢無比的出城,因為公務繁忙,李賢已經幾年沒有這樣的機會在京城街道上奔馳,一路上行人商販甚多,運糧進城的農人推拉著糧車,也是絡繹不絕。

等出了廣渠門後,李賢問自己的親隨道:“這陣子城中人丁漸多,是不是?”

“是的。”對方從容答道:“自太保廢關稅及和買以後,城中商販日多,物價平穩,實際上是降了不少,而最近秋糧豐收,進來賣糧的也很多……”

“這我知道,官府備了銀子,以防糧賤傷農。但太保說,不妨由商人自購,或南或北,由商人來做貿易最好。當然,也要有常平倉,防著商人克扣百姓。官府只做調節,不直接介入,不然的話,財力物力都難以支撐”

說起這個,李賢神色惘然,打發了下屬之後,又用好奇的眼神來回打量了半響,然後才打馬揮鞭,繼續向目的地急急趕去。